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国家质检总局对此高度重视,立即与新西兰驻华使馆取得联系,要求新方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问题产品影响中国消费者健康。
据说,此次进口恒天然致病奶粉的企业包括国内多家食品企业巨头。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拥有大量消费者,即便召回,倘若有一罐问题奶粉流入某位幼儿的口中,伤害都是不敢想象的。
每到问题奶粉出事时,召回、下架、退货这样的措施都是格式化的应对之道。可显然,这样的方式很难让消费者满意。而让孩子吃的安全、长得健康,这样简单的小心愿咋就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受到“三聚氰胺后遗症”的影响,国产奶粉迟迟不能在消费者中重建信任。再怎么鼓呼国产奶粉99%的合格,恐怕也换不回消费者1%的信任。支持国产乳业的涅槃重生,需要的是现实与时间的考验。而在这一切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满足现阶段需求,让进口“洋奶粉”在走进国门之前,得到彻底的监管“消毒”就显得迫在眉睫。
而问题洋奶粉迈入国门的难易程度,直接可以和质检部门的负责任程度画等号。如果进口奶粉屡屡曝出质量缺陷,意味着他们跨过各种入关检测如入无人之境,这种守住“国门”的方式,怎能让国内父母安心。
也许有人会说,检测出问题食品哪有空口说白话那么简单。的确,公众并非食品检测的专业人士,也明白检测问题食品,不是几下“望闻问切”就能解决的。但这一切,都不应当成为借口,作为健康国门的“守夜者”,拒绝问题奶粉流入国内,舍我其谁?
问题“洋奶粉”屡屡成功闯关的同时,他们是如何大摇大摆地迈进国门,各级海关、食药监局和质检部门,有哪些该做的事情没做,有哪些该查的问题没查,有没有纵容,有没有玩忽职守,这些问题才是最该追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