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微博网友爆料称,南京一名9岁男童疑似多次遭到其养父母虐待。这名网友发布的一组照片显示,男童浑身淤青,伤痕遍布,手臂、背部、双腿上布满了上百条长短不一的红色血印。4月5日,南京警方经调查后通报称,已对涉嫌故意伤害男童的养母李某某依法刑事拘留,男童已被其亲生父母带回老家抚养。
高知群体“虐童”
媒体报道提及的三个细节让人更为愤怒::知情者称男童曾跟老师说,身上的伤是父母用水管或树枝条抽打的,脚上的伤是被蒸汽烫的,脸上的伤是被钢笔戳的;这不是该男童第一次被打,此前男童所在学校的老师曾发现过至少两次;男童养父母都是高知群体,一个是记者,一个是律师。
在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下,男童的养父母已迅速被南京警方依法处置,这多少让人有些欣慰。然而,联想到2013年的“饿死女童案”、2014年“父母打死女儿案”同样发生在南京,以及全国其他地方时常会曝出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事件,我们的心情依然不轻松。可以说,这起虐童案再次敲响了儿童保护的警钟。
《未成年人保护法》 不应纸上谈兵
儿童保护事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国家未来,父母是儿童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南京虐童案暴露的问题是,有些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当合格的父母。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孩子是父母可以随意处置的“私产”。孩子未完成课外作业、不听话,就可以拳脚相加。
南京虐童案的警钟意味还在于,它说明不少家长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划定的红线没有概念。媒体报道此事后,不少人建议设立专门的“虐童罪”,这种建议的初衷很好,但或许没有专门定罪的必要,儿童保护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法律没有从纸面走向行动”。
此外,南京虐童案也给当前不够完善的收养制度敲响了警钟。男童养父母的虐童行径被曝光后,很多人都对他们的收养资格提出了质疑,但有关部门当初是否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等进行了充分的评估?从儿童保护的角度考虑,收养人不仅应有财力和精力保证,还要避免收养资格审查不严致使未成年人受到不良影响。
南京虐童案仅是极端个案,但它值得全社会深刻反思。在如何正确认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从权利视角重新界定自己与子女的关系;在依法保护未成年权益的问题上,有关部门要让法律法规长出“钢牙利齿”,要让对儿童施行家庭暴力的人付出沉痛代价;在完善收养制度的问题上,有关各方则应处理得更“专业”,为做好儿童保护避免各种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