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北川县的居民刘洪英,是一个七岁男孩的外婆,也是一个三岁女孩的妈妈,之所以不惧怕高龄产妇的危险,通过试管婴儿怀孕是因为2008年的那场地震夺走了他唯一的儿子。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地震,所有中国人都流下了眼泪。
地震后失去孩子的家庭大部分已经重新再生育
一方面,震区的生命还在继续,生活还在继续。过去七年里,四川地震灾区有再生育愿望的6000多个家庭中,已有3500余个家庭实现再生育。北川县居民王树云、刘洪英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对。
另一方面,震区的重建已经完成。去年1月,时任四川省省长蒋巨峰正式宣布: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灾区的重建,并非简单地恢复到震前状态,而是走“恢复与发展相融合”同步重建的新型道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灾后唯一迁建县城的北川县,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的脱胎换骨,“规划先行”的理念保留了老北川特有的羌族风貌。但美中不足的是,新的北川县城还是一个“冷美人”:因为城区面积比过去大了3倍多,而显得人气不旺。
此外,震区的发展也遭遇了瓶颈。今年5月,北川刚拿到了国家5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但地震遗址的吸引力却在下降。刚刚过去的七一小长假,北川旅游接待总人数为8.14万人,同比下降29.95%。更糟糕的是,震区发展旅游业面临伦理困境,“北川地震遗址售票亭”之类的照片,每每引发网络口水战。据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解释,受限于当地地势条件,老百姓在恢复重建结束后,主要就业门路和商业形态就是旅游。
呼吁灾区人民放下悲痛重新开始
如果我们愿意看到震区的人民重新开始生活,通过现代服务业过上富足的生活,那么就不能强迫他们永远生活在对苦难的复述中。失去亲人的震区同胞已经放下苦难,我们也应在心里放下悲情。
哲人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汶川地震也是如此。
首先,汶川地震之后,国家的救灾应急能力大大提升,这直接体现在前不久发生的“4·20”芦山地震中。有媒体做过汶川、芦山地震应急响应对比:芦山震后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第一条地震信息,而汶川地震第一条网媒信息则是在地震后18分钟发出的;芦山地震后3个半小时,四川省就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汶川则是在一天零2个半小时之后;汶川应急响应是在1个半小时内完成的,而芦山只用了17分钟。汶川地震中用鲜血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在芦山地震中得到了及时应用。
其次,汶川地震激发出的守望相助的公民精神,成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2010年玉树地震、今年的芦山地震中一再闪光。同时,这七年里民间慈善组织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其三,汶川地震让决策者更重视经济建设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震区的重建选址、震后的生产建设、产业布局等更尊重当地的自然禀赋。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汶川地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一些慈善组织的公信问题,以及捐款人意愿未受到充分尊重的问题等等。其中有些问题还在继续发酵,需要我们进一步予以重视和改变。
汶川地震已经发生七年,生命还在继续、生活还在继续。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不应该回到过去,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出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保留下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放下悲情,改变不足,一个美丽中国就在眼前。加油汶川!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