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孙中山:教育为立国的要素

行业分类:办公文教 发布时间:2016-11-14 14:26

如果没有他,中国实现民主化可能好不知道要多久,如果没有他,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还可能会持续。

100多年前,他第一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博大的爱国情怀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月12日是他——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一直主张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振兴教育,坚持教育置于国家发展之本的战略地位。今天,带您重读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一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先行者。

孙中山先生曾写过很多关于中国教育的论著:《上书李鸿章》、《民国教育家之任务》、《女子教育之重要》、《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官》等。在其为中国革命奋斗四十多年中,为早期现代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教育为立国的要素”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三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之一。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的思想“适乎世界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他摆脱了中国封建帝王和官僚传统而笃信民主。外国人把他说成是近代中国最高领袖中凤毛麟角的modem man。

是孙中山揭开了民国教育的序幕。辛亥革命后,教育方面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封建主义的传统旧教育逐步走向资本主义的新教育。孙中山教育思想是中华民国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教育活动的思想。

一、主要教育活动

孙中山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极为重视学校教育,他把学校作为宣传革命、进行革命活动的基地,亲自创办学校为革命培育人才。

早在青年学生时期孙中山就以学堂为鼓吹革命之地。1894年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信中请求清政府大办教育,培养人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1895年他把“立学校,以育人才”规定为兴中会的大事之一。

孙中山身体力行积极参加教育活动。20世纪初他就积极创办学校,1903年,他在日本创办了青山军事学校,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在日本孙中山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航空学校“中华革命党近江八日市飞行学校。”(1916年航空学校迁回中国内地)。

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后,任用教育家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教育改革。1914年5月,孙中山在东京设立政法学校,以培养政法干部。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苏、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年,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聘请苏联顾问,仿照苏联的军事制度,培训革命武装干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曾到校讲“三民主义”,孙中山逝世后,改为中山大学。

孙中山对妇女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派出自己最信任、最得力的助手廖仲恺接办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并于1912年5月6日亲自到校宣讲“女子教育之重要”。

孙中山教育思想在“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中得到完整的体现。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上李鸿章书》、《民国教育家之任务》、《女子教育之重要》、《心理建设》等。

二、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孙中山对教育的重视是从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出发的。他认为用三民主义教育士民,“唤起民众”,是革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孙中山认为中国的复兴,“首在陶冶人才”,指出:“教育为立国的要素”;“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设法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才而培国脉。”又说:“我们中国人民受专制者已数千年,近二百六十余年,又受异种族专制,丧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复人格,第一件事须从教育开始。” “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学问为立国之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讲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强调“建设之学问”、“文明之学问”、国民“道德的培养”,反对“破坏之学问”,“野蛮之学问”,他说:“今破坏已完,建设伊始,前日富于破坏之学问者,今当变建设之学问……从此研究文明学问。铲去野蛮学问,使我国之道德日高一日,则我国之价值亦日高一日。价值日高,则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地位,而瓜分之说,自消灭于无形也”。“民国的人民,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要替国家做事的,所以建设一个新地方,首先在办教育”。 “以后建设,万端待理,负责何人?则学生是也。”《非学问无以建设》。他说:“要教育少年,那班少年受了教育,十多年后,便成有用的人,可以继续你们前辈之办事。如果他们失去了教育,你们以后的人才,便新旧不接,以后的事业,便没有人办。”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观点。要恢复人民的人格,恢复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须办教育,要建设国家必须办教育。通过教育使人们获得知识,才能成为国家的主人翁。一句话,就是教育为民国立国之本,建国之本。

孙中山指出,欧美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在于办好了教育。他认为欧洲的富强主要是做到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贷畅其流”;“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教养有道”就是讲要办好教育。只有办好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人才,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才能。又说:“有学校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

孙中山反对生而知之,认为人的知识是从后天学习得来的,所以教育对人的知识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他说:“夫人不能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他虽然承认人的天资和智力是不同的这个客观事实,“质有智愚,才有全偏,”但是决定因素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习,而不在于人的遗传素质。他说:“人无贵践皆备于学,”“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人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他又说;“甲乙二人,甲聪明而不好学,乙聪明虽不如甲,而好学过之。其结果,乙之所得,必多于甲,此则由于力学也。”孙中山的上述论点都是正确的,都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孙中山在“心理建设”中提出了“知难行易”学说。“真知特识”是从“行”(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后于“行”而难于“行”。“先行后知”,“知以进行”。知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从学习中得到的。并提出了“行其所不知,以至其新知”的正确观点。他从“先行后知”思想出发,强调教育在“知”的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知”虽然后于“行”,但“行”需要“知”的指导。因此,忽视革命实践和轻视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学习都是错误的。

三、论教育的目的

孙中山认为教育的目的与求学的目的应是一致的,就是“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替众人来服务”,把“中华民国重新建设起来”。学生读书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大事”;学生要立志“为平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注13]他说:“要有知识才能进步,有了知识,那个进步才很。我们人类是求文明进步的,所以人类便要求知识”; “有了学问之后,便要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有聪明能力的人,应该替众人服务;”

“学师范的人本来是教少年男女去做人的。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去爱国,怎样可以管国家。”他又说:“我们要进学校读书,取古今中外的知识才学,来帮助我做一件大事,然后那件大事便容易成功。”这里讲的大事就是民主革命与建设民国的大事。孙中山在这里明确指出,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对革命和建设有用的人。要求学生要立志做民主革命和建设民国的大事而不可立志做大官。

孙中山反对学生读书只为个人图私利谋权力的自私自利思想。他说:“专制时代,一般士子求学心理皆以利权为目的,及目的达到,由是用其智识,剥害民权,助桀为虐,是学问反为贼民贼国之根。由此兄弟从前之所痛恨最切者。今国政既革,诸君求学之心思,亦宜更革。盖共和之国,首重平权。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之学说,是社会之蠹,非共和国所宜用。”学生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全国人民负责,非一己攘私权。”他对一些留学生受帝国主义的侵害在思想上行动上全盘西化,而忘记祖国非常不满,“这种学生可以说是无志。”

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在接见安徽的学生代表时说:“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命运,都落在你们这一代青年的身上了。你们要学科学,要爱国。”把民主革命和建设国家的厚望寄托在年青一代身上。

四、论教育制度

孙中山是普及国民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普及国民教育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教育制度,才能使国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翁,才能消除贫困落后,从而达到国富民安。

孙中山对清朝统治下,民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极为不满,认为这是我国民贫国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说:“今天下之失教亦已久矣,古之庠序无闻焉,综人数而核之,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此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孙中山指出了“园颅方趾,同为社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他认为普及教育是建设新国家的根本大计。但是在黑暗统治下,根本不可能进行普及教育。要普及教育先要治“本”,先用革命的办法推翻反动政权,然后才有可能进行普及教育。因为人民的无知对反动统治有利,统治者实行的是愚民政策;同时反动统治者自己也是“绝对无知的”,他们无法认识教育的重要性。要普及教育必须要解决国民的贫困问题。国家经济发达了,财政增加了,教育所需资金就会得到解决。孙中山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找到了普及教育的正确方向。

“让人人都能够读书,才可以说是普及教育制度。”他主张“多办义务学校让一般没有钱的人都可以去读书。” “实现人无贵贱皆奋于学”的全民教育。孙中山认为要使教育平等就要例行教育普及,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教育主义首贵普及,作人之道,尤重童蒙。”要使贫苦儿童都能安心上学,就要免收学费,并且要解决他们的衣、食、住、书籍等问题。他说:“要那些穷家小孩都能够读书,不但是学校内不收学费,有书籍给他们读,还要那些读书的小孩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在他为政府所制订的“地方自治实行法”中,更明确地规定:“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以及学童之衣食,当由公家供给。学校之等级,由幼稚园,而小学,而中学,当陆续按级而登,而至大学而后已。教育少年之外,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校、为年长者养育知识之所。”

孙中山对师范教育特别重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国民之模范。”他认为要普及教育就必须解决师资问题。“欲兴办中小学校,非养成多数教员不可。欲养成多数中小学教员,非多设初、优级师范学校不可。”认为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是普及国家教育的关键。他说:“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所而急办者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

要普及教育首先要提倡女子教育,因为女子教育特别落后。他说:“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教育一道,向来不注意,故有学问者正少,处于今日,自应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

孙中山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注意到蒙藏同胞的教育问题,要改变他们的落后面貌,使之成为“共和国主人翁”,就要把教育普及到他们中间。他在教育部设立蒙藏教育司,专管少数民族教育事宜。

孙中山重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他发表过不少关于开办农业教育、工矿教育、军事教育的指示,以及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课程)的意见。他对实业教育特别重视。“要从事扩张教育,振兴实业。”他说:“即资质不能受高等教育者,亦按其性之所近,授以农、工、商技艺,使有独立谋生之才,卒业以后,分送各处服务,以尽所能。”

孙中山关于建立以普及国民教育为中心的新教育制度的主张,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对民国的教育制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孙中山根据革命和建国的客观需要,提出了全面的切合实际的国民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军事教育等,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强调:“必须要全国人民都有体育、智育、德育的人格才好。”

孙中山把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他说:“我们要人类进步,是在造就高尚人格,就应减少兽性,增多人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其爱国心强者,其国必强,反之则弱。”教育青年学生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他又说:“各个家庭都要靠国家才可以生活。” “明白三民主义和实行三民主义,便是诸君对国家的责任。”他要求人民要具有“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该要替众人来服务,”“这种替众人来服务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他认为爱家庭、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和爱祖国都是每个国民应该具备的美好品德和政治责任,“学生受先生的教育,知道对于学校,有尊敬师长,爱护学校的责任;对于家庭,有孝顺父母,亲爱家庭的责任;对于国家也有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更重大的,是四万万人应该有的责任。”

孙中山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的,推陈出新以适应民国的需要。他说:“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放弃。”他说:“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又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

孙中山对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很重视,极力主张学习欧美国家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迎头赶上世界潮流。他说:“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也,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也。”又说:“我们要学外国,是要迎头赶上,不要向后跟着他,譬如科学迎头赶上去便可减少两百年的光阴。”孙中山主张:“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月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 “学校之中备各种学问,务令学成之后,独立为一国民,可有参政、自由、平等诸权。

孙中山十分强调要重视体育和军事训练。他说:“处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 “诸君欲任非常之事业,则必要非常之教育乃可。此非常之教育为何?即军人之革命精神也。”要使国家强盛就要发展体育,增强体质,使之具有自卫能力;进行军事教育,提高国民的战斗能力。此外,他还主张把生产劳动作为教育内容。他曾说:“当注意双手万能,力求实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孙中山主张读书要和客观事物的考察实验相结合,“行以求知”,把观察所得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反对脱离实际去“死读死记”。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熟读或照搬前人或别人的经验,而应当从“考察”、“事实”、“实验”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他说:“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了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所以,“我们要研究宇宙间的道理,须要先靠事实,不可专靠学者的言论。”还说:“大科学家考察万事万物,不是专靠书”;“他们考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观察,即科学,一种是用判断,即哲学。” “到了能知,便能进步。”知行互相促进,才能增进知识,不断提高。

孙中山要求青年学生对学习要有决心和恒心,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要“爱惜光阴,发奋读书”;“中途不要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课内外结合,理论和实际结合,做到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他教导学生:“要学先生所教的学问,还要举一隅而三隅反,自己去推广;在课堂之外,要需自修功夫,把关于军事学和革命道理的各种书籍及一切杂志报章,都要参考研究,研究有了心得之后,一旦融会贯通。”在教学方法上,要启发诱导(“津津启导”)、因材施教(“随人随地而施之”)、融会贯通、循序渐进、“由浅而深”、“由近及远”、“自简及繁”。

六、论育才、选才和用才

孙中山经过辛亥革命前后胜利和失败的经历,深深地体会到革命和建设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极力主张办好教育积极主动地培养人才,重视和推广文化科学技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认为清朝专制腐败,不但不去培养人才,反而要“摧残”人才。他第一次把人才与革命、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孙中山把培选人才视为立国之道。他要求各部总长要任人唯贤,对有一才一艺者应尽其所能,并设立招贤馆,延揽人才。在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大力鼓励学生到美、法等国勤工俭学。

在使用人才方面,孙中山认为对人才要“任使得法,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主张用人要“取其长”和“久其职。”“取其长”的意思是:“皆就少年所学而任其职”,根据各人所学的专业和个人的专长而任用,使学用一致,人才专业化。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长,就是浪费人才,糟蹋人才。他提出,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做到“幼而学者即壮之所行。”“久其职”的意思是,各种人才“恒守一途”,不随便“更调”,使人才专门化。并给予优厚的待遇,专心致志地工作。使之“无瞻顾之心”而“专一其志。”

孙中山指出,教育、人才与政治、经济是互为作用的。只有推翻清朝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实行三民主义,善于利用外资和外才,才能解决育才、选才和用才的问题。国家的强弱和教育、人才的盛衰决定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而教育、人才的盛衰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两者是互为作用的。他认为西方列强国力强盛是由于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其国多士人”;“故欲我国转弱为强,反弱〔衰〕为盛,必俟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而后可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驰骋于地球之上。

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中的考试权规定,选拔人才,任官授职,除了实行普通选举制外,还要实行考试制。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反对任人唯钱和任人唯亲。确定一个人才的主要办法就是实行考试。他指出:“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他认为不通过考试,就无法识别人才,就会埋没人才和误用庸才。他反复强调:“以后国家用人行政,凡是我们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

教育是强国之本,一个国家只有教育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而发展教育并不是一时之事,也不是一事之时,是一个需要长久规划的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