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公祭日的到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表达对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悼念。
2016年12月13日,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79周年纪念日。数十年来,中国人为了铭记与反思,为了振兴与图强,从未忘却这一天。近日,一场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音乐会先后在北京和南京上演。其内容糅合了管乐、合唱、童声、民乐等,其指挥者更是“独臂”上阵。在北京首演后,观众纷纷表示,音乐会让他们难过、痛心,更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而“独臂”执棒这场音乐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副团长张海峰告诉本报,“这场音乐会,我不要鲜花,不要掌声,唯一想要的就是国人对歷史的铭记与思考。
“叮,叮……”几声清脆铃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厅的灯光缓缓压暗,几束强光汇合着打在舞台前缘,张海峰疾而有力地走向舞台中央,观众们忙着鼓掌,却很少人注意到这位“军中金棒”的左手一直牢牢抓着斜跨过脖颈的绑带套。
这是一场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而举行的音乐会,内涵极其丰富,却有一个极简的名字——“祭”。
今年12月3日,音乐会“祭”在北京首演,全场由四部作品组成。整场音乐会突破了许多传统,引入童声就是其中之一。“南京大屠杀是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发生的歷史大事,在这个时刻,我们不能仅有悲恸。引入童声,意味着带来希望,事实上中华儿女也确在烽火销烟中浴火重生。”除了童声合唱,张海峰还在音乐会中穿插了一段母女对白、一首配乐诗朗诵,这种“嫁接”在以管乐为王的传统音乐会上,前所未见。
左小臂神经受损本应静养
看完“祭”全场,在谢幕时刻,与开始时一样热烈鼓掌的观众们才恍然发现,张海峰其实一直是“独臂”指挥,坐在第一排的观众甚至说,自己似乎看到了张海峰滴在绷带套上的汗水,反射灯光后的亮闪。“今年11月初,我的左小臂突遭神经受损,开始剧痛不已。当时医生说必须经过半年的静养恢復,否则极易致残。”张海峰回忆说,音乐指挥就是靠胳膊吃饭,自己当时决定休息,改由自己的学生为“祭”执棒。
然而不到一周,张海峰突然改变了主意。打上绷带、围上护套,背着医生,开始了高强度的练习。“13日晚上,我突然看到空军女飞行员余旭不幸牺牲的新闻。那一刻,我告诉自己非上场不可。”张海峰说,空军飞行员驾机飞天,就等于把生命交给了祖国。相比之下,自己这点伤又算得了什么。
“金孔雀”牺牲激励亲上阵
这次除了亲自执棒,还兼任总导演的张海峰回忆说,“我当时给作曲家们的命题作文就是:一切不限,唯要感动,放手去写,只求有思。”张海峰忽然提高嗓音说,“我既不要鲜花,也不要掌声,我只要观众们记住,中华民族歷史上这段惨痛屈辱的歷史,只要观众们思考,今天为了民族復兴,我们该做些什么。”
北京首演散场后,一位观众低着涨红的脸告诉记者,“演出让人心痛,气氛也像矮云一样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也许,这正是张海峰所欲求的效果。没错,它不可能让观众笑着离开,因为它不是一齣喜剧,而是对我同胞灵魂的音乐之祭。
历史不可以被忘记,历史应该被承认,这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是唯一可以缓和两个之间关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