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当真的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罗一笑事件”是今年网络关注的焦点新闻,舆论争议也非常大。主要观点无非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罗一笑之父罗尔隐瞒个人财产状况,名下有多处房产,有承担女儿医药费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网络求助涉嫌诈捐,何况他还与一家公司合作,也有炒作营销之嫌;另一派则认为,罗尔求助时虽然没有说明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女儿罗一笑患白血病属实,个人有通过网络求助的权利,这并不违反9月1日实施的新慈善法的精神。
这一争议本身甚至都超过了公众对罗一笑病情的关注。关注度之所以这么高,折射出的是人们对于诈捐的敏感和焦虑,也是出于很多人对自己的感情可能被操纵、被消费的愤怒。但争议本身也恰恰说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募捐的规则存在模糊地带和灰色空间。比如个人通过打赏或者直接在社交媒体求助获得的资金该如何监管?社交媒体平台该承担什么责任?如何真正做到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说白了,到底该如何防止骗子搭上互联网慈善的顺风车?“罗一笑事件”中,打赏资金最后原路退回,这虽然是平息争议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另外,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为求助者提供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其爆发力惊人。罗尔就是在一天的时间内收到百万以上的打赏资金。这种动员能力也为操纵公众情绪、消费大众感情提供了可能,甚至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如今,罗一笑已经离开,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心痛的消息。我们在送别她的时候,应该努力让这些争议随着她的离去而平息。同时,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应该抛开争议,就社交媒体时代的慈善行为达成共识,让阳光照进灰色地带,在模糊空间有清晰的规则导航。否则,下一个“罗一笑事件”恐怕很难避免。对于公众来说,虽然经历争议,但向善和慈悲之心不能因之而打折。慈善规则可以讨论,爱心不能存疑。每一次争议都应该成为累积共识的过程,唯如此,争议才有意义。
慈善不能被欺骗,也不能被亵渎。而如果才能筑起这道慈善的大墙,还需要每一个人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