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的管理有点像高三的管理靠拢。不少的高校都出现一定的最严校规。一面是部分大学生缺少自控力,考试挂科、体质下降,一面是学校出台“严刑峻法”,严厉管控。大学生究竟该如何管理?在学生自我管理和高校监管之间,该掌握怎样的度?
高校出严规 牵手算违纪发型需“证明”
近日,网曝青岛海滨学院多名学生反映校规过严,学生和女友在校园内牵手被老师看见,记下“严重警告”的处分后,被罚去清扫厕所。学校要求学生一律为黑色直发,不符合的,要向班主任开一份“头发证明”。学生周一至周六无法外出,上课期间,不能在宿舍或者校园里逗留。每学期临近假期,班级会布置向图书馆捐献各地方县志的任务,因为价格较高,常常几个学生在一起凑着买。
青岛滨海学院某负责人表示,这和该校作为民办学校的价值观定位有关,学校既不提倡也不反对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但倡导学生举止文明得体,自尊自爱。学生被记游离不是处分,只是需要将情况反馈给二级学院做学生工作。每天让学生拿出8分钟打扫卫生,可以锻炼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捐献县志是完全自愿的行为,没有强制,学校还有老师自发地捐县志、邮票。
学生吐槽 这不是“我的大学”
据此前媒体报道,类似于这样的高校严规在实行之初就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吐槽:“统一锻炼统一学习,把人管得太死。这还是大学应有的自由氛围吗?”
像这样的争论并非首次。近年来,大学生因沉迷于网游、通宵上网、上课成为“低头族”、考试挂科、直至被学校劝退回家的事件屡见报端。“大一玩、大二学、大三考、大四找”成了一些大学生的写照。
一些“最严校规”随之频繁出现,一些大学纷纷出台各种规定:北京建筑大学要求,大一大二学生需每天跑2公里,其中有3个打卡点,打卡时会自动拍照,一学期下来,学生需完成30次长跑才算合格;河北外国语学院西意葡语言学院甚至规定学生迟到3次取消考试成绩,违纪10次以上给予跟班试读的处理。
一些学生抱怨,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仿佛一夜间回到了“高中时代”。
专家:教会“自我管理”更重要
长春大学教师刘海涵表示,“最严校规”频出是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自控力不足。但是,教会学生自我管理比单纯地制定校规严管学生更加重要,否则只是将学生放任的时间又推迟了四年,一旦步入社会,同样的错误可能会在职场中一再重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真正为学生好的话,必须尊重学生的权益,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校规的制订中。
教育专家认为,大学初期阶段与中学密切相关,中学生进入大学遭遇不适应,需从完善教育体制等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对策。大一新生入学之后,会出现人生目标短暂缺失的状态,学校应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使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并教会其如何规划学习、社团、社会实践等生活,让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又不失偏颇。
“例如开展大学生涯规划课程,增加集体性的社团活动和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以‘教’代‘管’,为缺失的自我管理能力补课。”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辅导员王新贵说。
盘点:那些“雷人”的大学校规
1.禁止寝室吃西瓜
沈阳某高校《学生社区公寓管理补充规定》中明确规定:“禁止学生携带快餐饭菜、带汤食品及瓜类水果和酒类等进入公寓。楼管员发现并拦截扣留酒类,一次奖励20元。如公寓内未查出此类食品,每月奖励楼管员100元。楼管员如果在门口发现不制止,一次罚款5元。”
2.学生宿舍床铺不许拉帘
兰州某高校《宿舍管理条例》规定:学生宿舍中不允许用布帘将床围起来,搞自我封闭,违者处以20-50元罚款,并视其情节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3.谈恋爱要实名登记
福建某高校部分院系实行“恋爱实名制登记”,并发放“恋爱调查表”,让每个学生填写姓名、学院、专业、是否恋爱、恋爱对象是否本专业、最近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需要心理辅导等内容,“恋爱调查表”要由本人亲笔签名。经媒体报道后,该做法被叫停。
4.学生长胖一斤罚款50元
重庆某高校舞蹈系的教师想出了这样一招:学生长胖一斤罚款50元。该市相关部门已对教师这一错误的做法进行批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5.周末回家住宿需要提供房产证
南宁某高校二级学院规定,学生本人或直系亲属在南宁市区,一学期内每周五、周六晚上固定回家住宿的同学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申请周末外宿的原因,具体地址(房屋产权证明)复印件、家长身份证复印件(家长亲笔签名、联系电话)各一份。
6.每天早读要录指纹
桂林某高校每天早读要录指纹,迟到超过一秒的名单要贴出来公布一周。辅导员强制上学期挂科重修的学生每晚上晚自习,七点到九点半期间还不许上厕所!
综上所述,有最严的校规固然是好事,但是严格的规定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