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据报道,现在就是涉及我国5500万人的职称评定,这个时候就是因为“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而饱受诟病。中办、国办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重点解决现行职称制度体系不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的问题。
青岛某事业单位职工逄先生,虽然达到了评副高职称的条件,但担心职称英语过不了。
逄先生:英语之前也学一点,但专门去考试,花精力、花时间,确实岁数大了。
让广大医生群体头疼的,则是论文这根“指挥棒”。
河南肿瘤医院曹长松:基层比较忙,让他们期刊上发表论文,确实对他们要求挺高的。我认识的一些大夫,5、60岁晋升副高一直评不上。
近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俞家栋表示,此次改革将尤其针对“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评价标准“一刀切”等弊端。
俞家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给人才松绑,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的精力深耕专业、做好本职工作。
《意见》提出,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素质。对实践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教案、病历等形式来替代论文;推行代表作制度,注重考查研究质量、淡化论文数量。对职称英语和计算机,也不再作统一要求。
俞家栋:外语的要求怎么提,就交给所在单位或者评审机构决定。对基层或者对外语要求不高的系列,就要求取消。
今后评职称,将增加技术创新、专利等评价指标权重,注重考察研究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
俞家栋:干什么、评什么。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比如专利、工程设计的方案、工作总结等等,更多的回到能力本位。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评定将有多维标尺
对很多从事科研、教学等职业的人来说,评职称是件大事,它与工资、福利待遇等密切挂钩。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职称评定有"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导致大家对职称评定颇有微词,有人形容"职称就如同鸡肋",但又不敢轻言放弃,甚至要挖空心思去骗、打破头去争。
这种现象将得到遏制。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多项改革方案新鲜出炉,其中一项就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江苏也将完善职称评价办法,向具备条件的地区和用人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
张丁
56岁南京某高校教授
一心扑在教学上,就是“照亮别人,毁灭自己”
职称对于大学老师来说,不仅意味着晋升的通道,而且与收入待遇直接挂钩。张丁(化名)在南京某高校已经从教32 年。"从进校时的助教,到副教授,再到现在的教授,一路走下来,真不容易。"他说。
老师评职称也要论资排辈。"资格老的老师评副教授、正教授,我们这些新人,就从助教开始一级一级往上爬。"张丁回忆说。
教学满一年后,考核合格,他评上了助教。1989 年评讲师,要求是"教学5 年内,首先教学考核合格,总工作量达到学校要求,同等情况下,如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优先考虑"。"当时还没有具体要求发几篇论文。"
"升副教授需要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 篇,其中在重点期刊上发表2 篇。"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指标限制。他说,每个学校每年的副教授名额都有比例要求。"这是按照学校或者学院统筹的,因为一个学院的正教授、副教授、讲师是有一定比例要求的。如果名额有限,就算符合了前面的要求,也未必在当年能评上,还是要等待。"
要判断一个人的学问高低绝非易事,这种游戏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傻子法":数数。数论文、课题和成果数量。又说要比较质量差异。那么好吧,分等级。于是,就有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SCI 等等和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成果的区分。这样,教师的学问高低就被这些东西代表了。
"比如课题,我们当时评副教授时,需要有省级以上一到两项课题,这就是硬杠杠。现在年轻老师评副教授,可能压力更大。"张丁说,从副教授到教授时,对课题和论文的要求更严格。"课题要求是国家级的,论文除了国内重点期刊,还要在国外发表一些SCI 论文。"张丁于1999 年评上了教授。
职称直接跟工资挂钩。"每个级别至少相差一两千。退休时,从讲师岗位退休和从正教授岗位退休,待遇差别很大。"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关乎你能否留下来。评职称跟接课题是正相关的。如果职称低,接课题的几率就低。"学校现在都是三年一聘用,如果在聘用期内,没有做出一定的成果,考核不合格,就会被降级或者解聘。"
张丁感慨道,"职称这个指挥棒让很多好老师只能选择把大部分精力让给科研、论文,而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因为评职称时,教学这块只是作为参考,权重相对其他几个要素来说较低。"
张丁也关注国外一些名校的职称评定情况。"他们首先看承担的教学任务,比如从副教授到教授,要求5 年或者8 年,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过多少课,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考虑。国外高校的正教授可能就一两个,而且老师的工资不跟职称直接挂钩,有可能一个高级实验师的工资比副教授拿得多,因为他带学生做实验,学校会根据他的教学情况来定工资。这让老师在教学上更有积极性。"
至于国内高校,张丁感叹,至少他现在所在的大学,"很多老师都形成一个共识,教学好不算什么,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才是硬道理。因为这关乎个人的切身利益。"
李伟
39岁,南京某高校行政人员
从5 篇到8 篇,不断长高的“职称墙”
李伟(化名)是南京一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快40 岁的他在2011 年评上了副高职称,也就是副研究员。"大学里分教师岗、行政岗等。行政人员的晋升序列是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李伟说,在高校,大家都非常看重职称,教授和讲师,同样是上一堂课,拿到的钱完全不同,"估计起码要高50% 吧"。
除了基本工资和讲课费,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上,也会有"不同待遇","虽然申请时并没有职称级别的要求,但相对来说,如果你是教授,那肯定比讲师更容易申请到省级课题,这是可以理解的。"
教师职称也直接关乎学校的排名。"学校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多少院士、教授、讲师,每个人都对应着一定的分值,学校当然希望更多的老师评上高级职称。"李伟说,对于高校老师们来说,评职称要考的英语、计算机那都"不叫事",受大家诟病最多的还是论文。
李伟评副高职称的时候,要求发表5 篇省级刊物论文,其中2 篇要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但现在要求更加严格,要求8 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其中3 篇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李伟不禁感慨,幸亏自己是管理岗位,比较顺当地发表了几篇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但评职称时就被论文卡住了。"
职称改革
职称评定将有多维标尺
11 月1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促进职称评价和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以卫生系列的职称改革为例,以后将更加突出工作实绩。对于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论文不再做硬性规定。对于下一步改革方向,人社部有这样一些考虑:一是突出医风医德建设,坚持把职业道德放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才评价的首位。二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最主要的是实行分类评价,该搞科研的就重视学术水平,该更加重视临床技术的就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惩戒机制。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人社厅近日印发《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的通知》,制定出台30 条具体举措,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完善职称评价办法。职称制度改革呈现四大亮点,让人才评价回归本源,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江苏利用2-3 年时间,完成所有高职高专教师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工作。"本月,先选择在条件成熟的设区市、大型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开展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工作试点。12 月制定省属高校职称评审权下放相关政策文件,2017 年起向省属高校全部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同时,进一步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对在江苏省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可对照国家和省职称政策及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按规定程序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不受户籍、档案、年龄、单位性质和身份的限制。
二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将不作统一要求。
三是,职称评定将有多维标尺。论文论著要求将逐步淡化。下一步,江苏将完善符合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岗位特点的分类评价机制,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四是,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发明人、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对象等,可直接认定相应专业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