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令人向往,但同时也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尽管早在去年8月,国际奥委会就公布了药检结果呈阳性的运动员名单,但是,当今天早上传来我国三名女举选手金牌被正式剥夺的消息后,还是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北京奥运的51枚金牌,是让国人引以为荣的纪录。如今,这其中却有三枚金牌涉及“违禁”,着实让人心痛。尽管坊间还有此次查出的禁药在2008年之前的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禁用清单中并未明确写明等辩解声音,但就绝大多数观点来看,还是能接受此次处罚。
其实,体育与禁药的斗争,一直以来都未曾停息。一边是不断进步的检测水平,一边则是总试图“领先一步”的违禁药研究。运动场之外的硝烟,有时甚至比场内还要浓烈。
无论是哪里的运动员,违禁者都要接受处罚,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是,在金牌被夺之后,中国体育界的反思不应停止。
有网友就提出,当年,这些运动员凭借奥运冠军,获得了诸多奖励,有精神方面的,更有物质方面的,甚至有人借此实现了行政职务的升迁。那么,在金牌被夺之后,当年的奖励要不要收回,走上“领导岗位”的,还要不要走下来,这都是一个个待解的问号。
这些问号,之所以存在,恰恰是中国体坛缺乏制度建设的直接投射。正因为我们没有相应制度,此前也缺乏这方面的案例,所以才会造成当下的窘境。你说收回奖励,谁来收,还给谁?你如果说撤下官职,队员如果还在体育领域任职还好,如果已经转岗到其他领域,体育圈的人还能说了算吗?
兵马未动,制度先行。中国体坛之所以会存在诸多乱象,和缺乏整体规划、缺乏细节性制度建设不无关系。只有事先筹划到位,把种种因素、可能性都想到了,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能照章办事,不存在“因人而治”的尴尬。
当然,我们的板子,也不该仅仅打在运动员身上。
众所周知,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每一个冠军、每一枚金牌的背后,都不仅仅是运动员一个人的事。当然,上场拼搏的是队员,但队员能不能上场,什么比赛能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则往往“另有他人”。
唯GDP是从的观念,投射到体育领域,就是唯金牌是从。在这样一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下,部分教练员、甚至是体育系统的部分官员,不惜铤而走险,协同队员挑战公平,试图“走捷径”。
对教练员而言,金牌,他们与有荣焉,相应的奖励同样会纷至沓来;对官员而言,冠军就是他们在官场上位的“敲门砖”,一枚枚金牌,就是一块块厚重的“政绩敲门砖”,敲开了上升通道,但也敲响了反腐的警钟。
荡涤体坛,当从唯金牌论入手。
当前,整个体育系统围绕金牌已形成一套不合理、但非常完整的生态体系,从官员的选拔到运动员的培养,都和金牌密不可分。但乱象,也由此而生。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源入手,在打破“唯金牌论”的同时,拿出一套新的评价体系取而代之,以免改革沦为空谈。
其实,民众反感的并不是金牌,而是为了夺金不惜一切乃至罔顾底线的做法。大家希望看到的,是运动员奋力争先、向极限发起挑战的拼搏精神,而不是各地体育部门为了一枚甚至0.5枚金牌归属,而使出故意弃赛、让球等种种违反体育道德的手段。靠这种手段,即使能争金夺银,也无法向公众传播真正的体育精神。
其实,金牌并没有“原罪”,是我们将政绩与金牌挂钩的畸形做法,让体育陷入了“金牌之痛”。
跳出“唯金牌论”,意味着中国体坛将迎来新生,对自身来一次重新定位,建立一个不以金牌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真正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其实,体育本就该是多元的,不应该把体育事业的评价标准建立在一两枚金牌的得失上。摆脱“政绩冲动”,让体育回归本源、回归大众,这才是真正属于体育的道路。改革之路或许“道阻且长”,但只要能坚持下去,体育终将带给我们真正纯粹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