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对中文进入世界功不可没

行业分类:办公文教 发布时间:2017-01-15 14:17

一月十四日,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去世,就在前一天,他刚刚度过一百一十二岁生日,知识界刚刚为他举办完生日座谈会,这个座谈会从他一百零八岁开始,已经是第五次。就在当天,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有光先生主要文集编辑张森根在文章中写道,“周先生的学问是我们了解历史、走进世界最便捷的梯子。这位老人既是本土的、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怀念周有光

张颐武:他是知识界人瑞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说是中国百年来风云变幻、历史变迁的一位见证者,见证了中国百年来从疲弱到富强的整个过程。他的去世,是一个遗憾,我们又少了一位睿智而又功勋卓著的前辈学者。

这位世纪老人,他主持制定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在汉语拼音完整化、科学化方面功勋卓著,时间证明,这一套方案是经得起考验的,直到今天,我们学习汉语还是从这一套标准开始。此外,他主张汉语现代化,并且一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每每有精彩独到的见解。

高寿本已经难得,能够在百岁高龄,仍旧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并发出极富智慧的见解,非常值得尊重。周老先生的婚姻故事,也是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很多人都了解他们的故事,每每引为美谈。

方舟子:老而不糊涂更难

我看过几篇周先生百岁之后的访谈,思想依然敏锐,评论切中时弊,在105岁时还写过一篇文章支持我揭露学术造假,他用“了不起”来评价我揭露学术造假的努力,但我觉得,这三个字用在他身上更合适。他讲人类思维经过神学、玄学、科学三个阶段,讲“不能批评的真理不是真理”,呼吁学术自由,都是真知灼见。

说他是“汉语拼音之父”夸张了。在汉语拼音方案之前已经有多种汉语拉丁化方案,有的已在民间推广多年,它们和汉语拼音方案大同小异,他应该只是做了优化工作。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注音的,并不是拼音文字,也不适合当文字使用,因为标音调不方便,不标音调则易混淆。

贡献 对中文进入世界功不可没

在周有光112岁生日当天,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森根在网上发表文章:“愿您简简单单活着”,没想到第二天,老人就离开了,实际上,周有光的身体不好,从2015年就开始了。

接到北京晨报记者的电话时,张森根一再强调,“千万不要用‘汉语拼音之父’这样的标题,周老并不认可”。周有光的外甥女也曾转述周有光的看法,“汉语拼音很早就出现苗头,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

但实际上,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面的贡献,早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称赞,著名学者、评论家解玺璋说:“确实,很多人都做出过贡献,但周有光的贡献也绝不可忽视。尤其是他在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方面,功不可没。没有汉语拼音,中文想要进入世界,可能会更难。我上大学的时候,北京的英文称呼还是Peking,现在变成Beijing,就是被世界认可的结果。”

晚年 两次痛失至亲却定力超人

周有光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50岁前是经济学家,50至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后是文化学者。15卷本的《周有光文集》大部分文章是后来写成的。甚至百岁以后,他也坚持笔耕。

张森根回忆:“周老晚年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打击,一次是98岁时妻子去世,一次是110岁时儿子周晓平去世。”周有光的妻子是民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张家四才女中的二姐张允和,四姐妹中,大姐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三嫁给了文学家沈从文,老四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多次采访周有光,他称:“周老当初追张家二姐时,人家都说张家四姐妹都是‘长腿的’(指名字下面一撇一捺),放在家里会跑,‘可是我的没跑’。”

张允和去世后,周有光一度沉寂,但很快走出阴影,整理出版妻子的遗作,以作纪念。2015年1月22日周有光之子周晓平病逝,当年2月,周有光因胃部大出血、肺部感染等问题住进医院。

112岁 长寿的他活在了潮流前头

对于周有光来说,长寿带来的不仅是阅历的增多,更是智慧的升华,互联网、智能手机、iPad……对他来说绝不陌生。

2010年6月,周有光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这成了解玺璋和他认识的契机,“当时看到他发博客,觉得这样的年纪还玩儿这个,精神可嘉,所以就在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后来有了一个拜访周老的机会,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受益匪浅。”

在解玺璋看来,周有光非常随和,愿意和人交谈,且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实际上,他每天都上网,对于新的现象、新的潮流都非常了解,他思维清晰,见解独到,有很多精彩的观点。”从108岁开始,一些相熟的朋友、学者,每年都要为周有光举办一次生日会,张森根说:“我把网上刊出的发言内容打印出来交给他时,他都认真阅读。”

身后 读他的书就是最好的怀念

从2015年初到今天,两年时间,尽管身体不好,但周有光仍旧精神矍铄,喜欢交流,喜欢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张森根还清楚地记得,就在40天前,2016年11月25日,因为《穿越世纪之光:周有光画传》即将出版,他上门请周有光审阅《画传》的出版说明,“周老热情地和我握手,交谈了几句近况,就开始专注地看打印稿,看了之后很高兴,也很满意。”这一次短暂的见面和以往的大不相同,“以前见面,多是我听他讲故事,到了他110岁以后,变成我说的多了,他总喜欢让我多陪他说说话,听到高兴处,会竖起大拇指,听到不高兴的,会连声说荒唐。但这一次很异常,我说告别,他却不挽留我,真的是没有力气了。”

从2008年以来,唐师曾每年生日都会为周有光拍摄生日照,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在他看来,周有光敏锐而又睿智,对于世间万事,多有深刻的见解,周有光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要独立思考,这也是我的老师教我的。人家问我,你有什么建议,我说就是要提倡独立思考,这一条非常重要。”

如今,这位老人走了,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他,在张森根看来,最好的怀念方法,是多读周有光的书,“不妨先找一二本周老的书,看懂读懂,不仅是对周老的怀念,自己也必会多有收获。”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