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通过铁岭邱台遗志可以寻明秦汉长城的走向

行业分类:办公文教 发布时间:2017-04-10 10:04

文物的出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一些历史痕迹,这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考古学家通过一些文物表现出来的历史痕迹,能够了解一些当年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对于我国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北部的辽河冲积平原,秦汉长城的延伸一度出现缺口。考古专家通过邱台遗址的考古研究,不仅确证辽北秦汉长城的存在,并为秦汉时期重要边塞——汉代望平县方位的确定提供众多线索。

反映秦汉时期邱台守边将士生活场景的雕塑。

邱台遗址出土的绳纹瓦。

位置最北的秦汉时期汉文化遗址

邱台位于铁岭县新台子镇。1982年,铁岭市文物部门对邱台遗址进行发掘,发现遗址共有三层文化堆积:上层主要为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墓葬; 中间一层为主要的文化堆积层,为战国至两汉时期,是此处遗址在历史上的兴盛年代,曾经散布于地表的大量的绳纹陶片都来自这一堆积层; 下层文化堆积较薄,主要是青铜时期的文化遗存。

然而,邱台遗址破坏严重,1994年,铁岭市文管办对遗址进行了最后一次抢救性发掘,共发现秦汉时期的房址5处,窖穴7座,墓葬4座,各种铭文的刀币、布币和圆钱千余枚,还有铜制、铁制生产工具及武器。

两次发掘认定,邱台遗址是古辽东地区位置最北、规模最大的战国至秦汉时期汉文化遗址。

以木栅水为蛮夷界

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周向永告诉记者,铁岭对燕秦汉长城的专题调查起步很晚。他们研究发现,秦汉长城在铁岭境内没有实体墙遗存。当时,铁岭以西的阜新境内已见秦汉长城遗迹。于是,他们的目光再次投向已经消失的邱台遗址。考古记录中有“邱台为明墩台址”,他们猜测秦汉长城遗迹就在现存的明朝留下的墩台附近。

在此后的研究中,他们的判断得到证实,周向永看到很多明代烽火台出土了秦汉时期的文物。

考古工作者将视野投向史籍,《史记》 中记有“为置吏,筑障塞”。又有“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沛水为界”。《汉书·匈奴传》还记有:“建塞缴,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以少安。”

这里面有个关键词“缴”。三国时期古汉语训诂学家张揖的解释为“缴,塞也,以木栅水为蛮夷界”,也就是说,燕秦长城中的部分区段或因当地自然环境的原因,“以木栅水”代之。

《史记·匈奴列传》则对此做了更清楚的记述:“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

周向永说:“辽北段秦汉长城正处于辽河冲积平原上,利用木头做成栅栏确实是个很方便的设立关隘的办法。”

遗址可能是望平县城

秦汉长城走向的确定,立刻就将邱台遗址在秦汉时期的地位摆上了前台。

周向永说:“当初发现邱台遗址时,我们就不认为这仅仅是一座普通的聚落。”

遗址区域内遍布绳纹瓦碎片,反映了当年这里曾有大量房舍和住户。弦纹半瓦当在当时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在屋顶上使用的器物,必须是拥有一定地位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它的出土反映了这里已经有行政官员在进行管理。

与弦纹半瓦当同样,出土的直刃铜剑在汉代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是普通士兵可以佩带的武器。

此外,邱台遗址出土了数量达1.58万枚的刀币、布币和圆钱。值得注意的是,布币的形制有20多种,包括安阳、平阳等布币,钱币上的铭文反映了当时的商品流通区域遍及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及燕地。

邱台遗址考古发掘时,最完整的是5号房址,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周向永说:“虽然同为半地穴式房屋,但从屋内设施可以看出其与青铜时代辽北的貊人居所有明显区别。”

他们在屋内发现一个方形灶址,灶口镶有一个方形陶片,这枚陶片来自一个陶瓮的碎片,带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特征。

根据周向永的描述,当时的人们虽然住在半地穴式的建筑内,但是房顶已经有木制的简易梁架,抹有草拌泥,上面还覆盖有绳纹瓦。较青铜时期辽北地区发现的草泥屋,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位置在古辽东郡最北,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些特征直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汉代的望平县。

现在考古人员确定汉代望平县,主要文献依据来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有这样的记述:“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至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迳襄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

考古人员据此判断汉望平县应该在辽河东岸边,在邱台遗址引起关注前,人们根据新民市平安堡镇大古城子发现的汉代城址,即将其认定为汉望平县。

而邱台遗址的考古发现为考古研究拉出了多条线索。

首先是邱台是否有城址存在。周向永曾找到后来担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1973年处理刀币出土事宜的辛占山老先生,老人当年明确地回答,遗址现场当时没有发现城址遗迹。

随后,周向永查找了《全辽志》,其中关于明辽东城址的记述中提到了带有一个关厢的懿路城,懿路城的明代遗址现在还存在,在它的周围只有两处明代遗址,一处为明代演兵场,另一处即为邱台上的明烽火台,也就是《全辽志》 中的懿路城关厢。在历史上,所谓城池的关厢,一般指的是城门以外的街冲或附近居住地,有城墙设施,其规模可能较本城略小,但城墙结构却与本城无异。

这则史料是不是可以从侧面证明,在明代人们改筑了先朝城墙基础,建成了明代的关厢?

此外,在邱台5号房址中发现一枚厚重的蚌壳,这种水产现在当地已经根本看不见,这既反映了当时辽河水势很盛,水产丰富,也给周向永提了个醒,这里是否在汉代距离辽河比现在更近?

调查铁岭当地多年的水文资料和考古资料,周向永发现辽河河道确实在2000年间呈现出向西北方向漂移的变迁过程,那么复原辽河古道,可以发现它恰恰就在邱台遗址西侧,再转而向西南流去。

那么作为古辽东郡地理位置最北、规模最大的汉文化遗址,无论如何都应当纳入到汉代望平县城址的备考地点当中,而不是简单将其地点敲定为西南方向百里以外的大古城子。

周向永说:“我们的研究之所以绕了这么远的路,差的就是实物。我们非常渴望能够发现带有文字的文物,或者是个陶片,或者是个残碑,从而让邱台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提示。”

一个陶片,一个残碑,虽然只是一些不起眼的东西,但对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文物来探究当初社会。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