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宫(Winter Palace,俄文:Эрмитаж)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罗斯帝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它是18世纪中叶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典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该馆最早是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
参观冬宫的前一天,我偶然读到张辉先生刊发在《文汇报》的随笔《冬宫里的狼狗》,诠释荷兰17世纪画家保卢斯·波特的油画《狼狗》:一只被铁链拴住、神情沮丧的狼狗,然而又被“关”在了冬宫里。狼狗的眼神尽是焦渴,让我触动很深。我想,进入冬宫,要去会会这个“朋友”,准确说是另一个自己。但是我进到冬宫后,却眼花缭乱,冬宫二百多间展厅、一万五千多幅绘画,不知如何去寻找。俄国在彼得大帝时期锐意改革,吸纳欧洲建筑艺术,在涅瓦河南岸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冬宫。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她是德国人,本人没有艺术造诣,但她激赏艺术事业,斥资购入了大量欧洲国家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渐渐构成了一座国家级的博物馆。保卢斯·波特的《狼狗》有幸进入冬宫。
冬宫陈列的画作除了挂在墙壁、橱窗,还有大量的挂在天花板上,得仰头观望。我找了一会脖子就酸痛了,便坐到展厅中间的长凳上歇息,抬头看到对面很多的人物画。相框里面都是标准式的上身像,四开报纸大小的画幅,横竖整齐地挂满了一面墙。我感觉异样的是有的相框是空的,特别显眼。这是怎么回事,都是些什么人物? 他们大多穿着旧式的华丽军服,我下意识觉得他们是过去的英雄人物,但又不确定,就向中文讲解员求证。
讲解员是俄国人,她说我心细,能注意到一般人容易忽视的地方。她介绍说,这样的人物画像墙冬宫里有几十面,差不多每面都有几个空白的,这些人物都是俄国近代以来在卫国战争、开疆拓土及进步事业中牺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俄国比中国较早普及人像油画,推崇把重要人物的形象留下来,统一保留,彰显历史,激励来人。有的人生前不曾留下画像,或突然殉职了。怎么办,也不能随意虚构一张,就给他空留着,意即他在国家历史上是有位置的,底端写上他的名字和生卒年份。这样,自然地勾起了人们缅怀的情思。
哦,原来是这样,不得不佩服俄罗斯人对待英雄人物的态度和艺术表达的别具匠心。以前读过书,了解到俄罗斯是英雄气概盛行的国家,渗进了国人的体内,衍化成一种性情,在历次的卫国、戍边战争中把英雄主义发扬到了极至。讲解员自豪地说:我们国家现在缺少很多资源,唯一不缺的是善待英雄的举动,国家时时刻刻、点点滴滴记住每一个英雄,而且不在一时一事,而是永恒、永远、永生。
我又想起在俄罗斯各地旅行的见闻,他们对待英雄人物的做法确实令人敬佩与感动。大家知道克里姆林宫的北墙下有一座无名烈士墓,但只埋葬了一个士兵的骨殖,是为纪念二战中牺牲的兵士而建。墓葬是一个宽大的红色花岗岩平台,中央凹入一个四方,里面镶着一颗铜五星,五星顶端喷出一簇长明火,旁边刻着“иMя
TBoёHeu3BecTHo.ΠoμBur TBoй6eccMePTeH”,译成中文是,“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五星后面的台边上,摆放着铜塑的军旗、桂枝和一顶头盔。墓葬设计简单,却庄严凝重。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都来这里合影、拍婚纱照,他们认为,今天的生活来自无名烈士的付出,要让他们同享自己的幸福。
这是首都莫斯科,当然得有一处象征性的烈士纪念碑。事实上,莫斯科有上百处烈士公园和战争纪念场所,人们在这里徜徉,难忘峥嵘岁月。在圣彼得堡的喀琅施塔得海岛上的一个村庄,我也见到了一处这样的烈士墓。这里牺牲了一个士兵,熊熊火焰却为他燃烧了几十年! 这个岛上有一座东正教堂,却命名为海军大教堂,海军的命运和荣耀全部集合在这里,每天都有人给那些献身的海军唱赞美诗。在市内的喀山大教堂里,可以见到库图佐夫元帅的墓葬,他的功勋显著,把他安放到最神圣的地方,让人们景仰怀念。
最令我心动的地方,在圣彼得堡郊外四十公里的拉加贝尔湖畔。二战中,德军围困圣彼得堡两年多,这里是唯一的后方补给线,为保护这条生命线,无数的人把生命留在了茫茫水域。人们在这里修建了纪念碑,同样燃着长明火簇,还立有一堵思念墙。墙上摆着一顶被子弹穿破、锈迹斑斑的头盔,旁边放着一支支玫瑰花,多数枯萎了,但有几支特别鲜艳,带着露水。我们是早上八点多钟来的,没想到还有更早的人。导游说,这个地方充满了战争中的爱情故事,湖畔有无数恋人不尽的期待,人们不停地送花,很多人由黑发变成了白发,过去她们拉着孩子,现在孩子扶着她们……俄罗斯很多村子的前头立着高大陈旧、缓缓旋转的风车,这是一件凝聚了悲伤和思恋的器物,是为前线的士兵指引回家的风向,要是风车坏了,马上有人去修复,尽管战事早已停息……
冬宫里的英雄画像是艺术佳品,他们着装严谨,精神抖擞,排满一墙,好像等待出征的阵列。而那些空位非但不影响整体的气势和观感,反而更加引人注意。人们会认真看一下那个名字,就是不懂俄文,也会看懂他的生卒年。像1763—1788、1841—1860这样的数字,令人叹惜不已,感怀之下,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张洋溢稚气的脸庞来;而1840—1914、1880—1944又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内心生发无限悲沉。此一刻,让人感觉到了战争是多么残酷、多么无情,和平是多么美好、多么珍贵!
我想到了中国书画艺术中的留白技法,余下大量的白,那是另一种内容,含蓄悠长。战争让人的命运悲欣交织,硝烟散尽,记忆却抹不尽,就如眼前的空白画像,不是蕴含千言万语么。这一艺术瑰宝的深沉旨意,真是不能辜负!
许多事情是不能忘记的,有时费了很多脑子,甚至借助器物,但印象总是一片模糊。然而,物质抵达不到的地方,艺术实现了———不使记忆空白,就去记住一片空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