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滴滴顺风车的漏洞到底在哪里?

行业分类:业内资讯 发布时间:2018-08-27 14:16

不到一百天的间隔,滴滴顺风车又出血案,滴滴顺风车的漏洞分析:底层逻辑固有的安全隐患无法根除滴滴顺风车司机的注册流程,其实是十分简单的,只需要司机提交一下姓名、身份证、车辆信息、驾驶证、行车证等信息,至于乘车协议中的所谓司机的驾驶安全以及犯罪记录等根本无从考量。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所有的顺风车司机中,充斥着多少这样的人渣。

滴滴顺风车的漏洞到底在哪里?

无疑,顺风车的起点是很好的,可以有效地利用闲置的资源,对于车主和乘客而言,是一种双赢。但是我们都忘了,达成这个好点子的前提是信任、友善,但从频发的事故和媒体、网友的多次爆料反馈中可以看出,陌生人之间共享亲密的行程,安全隐患还是极高的。

我们总说吃一亏长一智,面对尚未平复的血的教训,滴滴顺风车业务整改重新上线后,无疑会受到更多民众的监督,在遇事的处理流程上,也应当更加高效灵活,真正把用户的安全放在首位,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

因为公众对安全事故的容忍度可一而不可再,在如此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两次雷同事故,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将过去积累的所有信任和好感毁之一旦,未来想要再次赢得用户信任的可能性也几乎为0。

是否赚钱高于一切滴滴顺风车上线以来,以超过外界想象的速度为滴滴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盈利。

具体地,每一单的抽成是10%,而滴滴公布的数据中显示:近三年来滴滴顺风车每日的成单量约为90万,按照每一单的均价为15元,则每日的利润为90*15*10%=135万元。

在这样利润驱动下,滴滴确实难以割舍。而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产品虽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却可以为用户带来便利,也可以为平台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该如何取舍,这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

其实就抽成这个事,许多的顺风车司机也发表过抱怨,主要是针对用户取消订单以及用户下单后接单的过程中,由于沟通上的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最后也由司机来承担相应的代价。从这一点来看,虽然确实赚到了钱,但是无论是安全、还是对司机权益的保护和对用户权益的维护,产品的设计都存在一些纰漏。

也许这些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不影响用户的使用,但是随着不断发展壮大,矛盾日益凸显,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才使得滴滴顺风车背上了“圈钱高于一切”的骂名。

真的用心整改了吗?相信大家都还没有忘记约三个月前空姐丧命的事故,当时滴滴迅速将该功能下线一周,进行整改,并把晚间22:00到次日凌晨6点的时间段设为灰色时间。本以为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故就这样淡去,但就在整改期间,相似度极高的事故再次重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上一次的事故,如果说空姐这么晚独自一个人乘车,危险系数比较大。但这次是白天1点且上车就给朋友发送定位的花季少女,凶手何以如此猖狂?为什么前一天被投诉的司机,第二天还可以正常接单?为什么在几乎同样的事件发生后,仍然没有防护机制?为什么还在之后选择漠视警方的要求而不积极配合?为什么到最后,却以一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轻松给出声明?无数对你们信任的用户,不禁要发问,真的用心整改了吗?是不是下一次约车要先把头提着?还能再信任你吗?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