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地仙两种仙品最早见于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朴子·论仙》引《仙经》当中,“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大致的意思是:道行最高的人能够带着肉体一起升天成仙,称为“天仙”;道行中等的人成仙以后,只能在名山中巡游,称为“地仙”;道行更低的人死后蜕变,称为“尸解仙”。
天仙和地仙很容易理解,最难理解的是尸解仙。《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等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也就是说,尸解仙是指修道者成仙时,看上去却好像死了一样。
《抱朴子》同条讲了三个关于尸解仙的例子:
第一,汉武帝身边的方士李少君临死前,汉武帝梦见和他一起登上嵩高山,半路上看见有一个人乘着龙手持符节从云中飞了下来,说:“太乙请李少君前去”。汉武帝醒来以后,立即意识到这个梦预示着李少君不久于人世了。几天后,李少君果然一命呜呼了。过了很久,汉武帝突然命人挖出李少君的棺材查看,结果发现李少君的尸骨不见了,只剩下衣服和帽子。
第二,有一个叫李意期的道士和他的两个弟子去世以后,家人把他们埋葬了。几年以后,有人竟然在郫县看见李意期师徒三人,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们的家属。家属立即挖出三人的棺材一看,发现里面的尸体也不见了,每口棺材里都剩下一根贴着丹书的竹杖。
又有,费长房过世几年之后,突然回到了家中。亦属于尸解仙。
至于“散仙”这个仙品和天仙、地仙,不是属于同一个分类体系的。古人认为神仙可分为有官职和无官职两种,散仙就是指无官职的神仙。葛洪在《神仙传》讲到淮南王刘安“后为散仙人,不得处职,但得不死而已。”唐代韩昌黎在《酬卢给事曲江荷花行》中写道:“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 也就是说散仙得到了长生不老的身体,又不用管任何事情,每天都可以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对神仙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
《仙术秘库》将神仙分为五等: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天仙为无上上乘,神仙为上乘,地仙为中乘,人仙为下乘,鬼仙为下下乘。
《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将神仙分为九等,从高到低为:上仙、高仙、大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
《墉城集仙录》也将神仙分为九等:上仙、次仙、太上真人、飞天真人、灵仙、真人、灵人、飞仙、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