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石制家什过去是“米面加工厂”。功能不同,使用方法也不一样。
石碾用来砸面,叫砸碾。一张石碾盘,四、五平方米,上面放一粗大石滚,俗称碾轱碌。碾轱碌两侧中心处凿有两个臼窝。碾盘中间嵌入一根胳膊粗的铁柱,俗称碾盘心,用一木制碾框通过臼窝将碾轱碌控制在碾盘上,在外力作用下,使其环绕着碾盘心循环转动。旋转过程中,就把放在碾盘上粮食砸成了面粉。为加大碾盘和碾轱碌的磨擦力,增加砸面速度,碾盘和碾轱碌上都要刻上密密麻麻的纹路,叫做碾纹。碾纹堪称艺术品。那些石匠实在让人佩服,就凭一把小铁锤和一根钢錾,硬是在坚石上镌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来——或山川湖泽或花鸟虫鱼或老幼人物,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小时候常帮妈妈砸碾,踩着碾道转圈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很容易疲劳,于是就想出个解除疲劳的办法:观赏碾纹。碾轱碌转动,碾纹也跟着转,就像看电影,欣赏艺术的同时又干了家务一举两得。碾纹极易磨损,两三个月就需重新镌刻一次。
与石碾略有不同,石磨上下两页同等大小,合在一起,架在两根木棍上,故石磨计数单位称“合”。上页石磨的腰间楔入一木桩,用一绳索袢住,再插入一木杠推着磨页走,所以叫推磨。家乡石磨用途比较单一,只在逢年过节时磨豆腐用。石磨也有磨纹,但它在内部,外边看不到,所以凿刻得粗糙简单,技艺高的石匠都不愿意凿刻石磨,大都委派自己刚招收的徒弟去支应差事。石磨其实是石匠学艺的实验品。
石臼也叫兑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农用家什,据说在石碾、石磨出现之前,人们就是用石臼加工粮食的。后来石臼的功能逐渐退化,只用来捣米(南方叫舂米,用木制机械。用石臼还是称捣米准确)了。石臼的形状很特别,一方大石块上凹进去个坑,一米左右深,直径半尺。捣米时,将稻谷或谷子放进去,然后将一根粗大的石杵插入石坑,双手拎着杵把上下捣击。捣击一阵后,须将坑里的谷物掏出来,用簸箕将谷皮除去,再放进石坑里捣。如此这般三四个来回后,石坑里就剩下白花花和黄乎乎的米了。用石臼捣米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首先那根几十斤重的石杵要拎得动。捣米时力气还要用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要将分寸拿捏准确,否则,不是捣不出米就是把米捣烂。这项工作非男子汉莫属,女人站在旁边除谷皮。
过去有谚云:要想吃得饱,学会砸、推、捣。特别是年轻小伙子,有一手捣米好技术,漂亮姑娘就会主动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