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即墨市顺航达气囊厂
继前日在金口码头成功登岸后,昨日,中山舰在15个船用气囊的托举下,靠卷扬机的牵引缓步向“家”——金口中山舰博物馆迈进。
一艘经历百年铁血风雨的战舰如何在陆上“行走”?船用气囊能否承受住中山舰这钢铁巨物?许多读者对此表现出关注之情。昨日,记者就此专门请教了负责中山舰上岸的总工程师赵光胜。
千斤气囊能承重200吨
赵光胜告诉记者,此次为中山舰上岸提供气囊的来自山东一家气囊容器厂。该厂提供的高承载力船用橡胶气囊,每个直径达1.2米,长约20米,充满气后重量近千斤,需要20名工人才能抬得动。为帮助中山舰顺利上岸,他们准备了20个气囊,实际使用15个。这些气囊每个可承重200吨,15个气囊可承重3000吨,而中山舰自重加上托架的重量也不过七八百吨重,可轻而易举地被托起。
对于气囊在砂石上滚动时,受重压会否被磨破的疑问,赵光胜告诉记者,气囊采用的是特殊的橡胶材质,厚度达6厘米,远远超过汽车轮胎的厚度,并且采用了抗揉压和抗爆等先进技术,砂石根本不会威胁到气囊的安全性。
“气囊法”移动经济安全
中山舰就是靠这15个气囊在岸上“行走”的。其移动过程大致如下:当卷扬机牵引中山舰底部的托架时,托架下的15个气囊就随之滚动,当舰尾的气囊脱离舰体时,工人就会搬起气囊放置到舰首。像这样依次交替进行,中山舰就能靠着气囊安全“行走”。
那么,为什么不铺设专用的轨道让中山舰上岸并移动呢?中山舰陈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程涛平解释,“轨道法”对路面的要求很高,需要打桩、铺设轨道等,并且搬迁费用约需要2500万元。而“气囊法”仅需几百万元。此外,相比坚硬的铁轨,气囊更柔软、弹性也更好,对中山舰这一国宝级文物来说,在其上岸过程中将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