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分≤:1.2 | 等级:特级 | 粗纤维≤:1.5(%) |
种类:干草菇 | 水分≤:88.0(%) | 产地/厂家:云南万家合源食品有限公司 |
属性:属性值 | 菇茎:2(cm) | 粗蛋白≥:2.0(%) |
名片
草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在约在本世纪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草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100g鲜菇含207.7mg维生素C,2.6g糖分,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分。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
前景
食用菌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公害。而且食药兼用的优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健康食品。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大消费者普遍青睐。市场消费量逐年扩大。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国的食用菌生产由1978年的年总产5万吨,发展到2008年食用菌总产1600万吨。30年时间,增长了300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它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我国的食用菌商品出口量达到世界的70%左右。在国内,食用菌产品也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主要食品之一。市场逐年扩大。广大农民群众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作为一个长期创业投资项目是前途光明的,而且国内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良好的典范。数千万的食用菌企业各地都有。而且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的很多人到中国大陆来投资建菇厂。就是看到了中国的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食用菌产业面临的形势。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关键的五年。在这五年里,食用菌产业同样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首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今后“三农”资金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提高,补贴要扩大,科技支撑要加大,基础设施要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大好形势,为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其次,今后10年内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对改善生活质量的欲望越来越强烈,饮食上已经不是吃饱的问题,也不满足于鱼肉鸭,而是要求吃得营养、吃出健康和延年益寿。食用菌营养丰富,是广大群众喜爱的健康食品,随着家庭生活的安康富裕,对食用菌需求越来越旺。今后5年,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富民”政策措施,可以预期,对食用菌消费将会有突破性增长。再次,在不断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我国食用菌的各种优势,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出口和提高创汇能力,是大有希望的。
(二)指导原则。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确定的指导方针,根据食用菌行业的特点,应坚持以下原则:1、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食用菌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充分发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加快我国由食用菌大国迈向食用菌强国。2、加快实施科教兴菌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集中优势力量,在关键领域的重大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3、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由注重数量向提高单产、质量转变;由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再利用转变;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转变;由分散小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4、促进食用菌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工厂化生产,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5、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菌农,促进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菌农收入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目标。根据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1、食用菌生产保持平稳增长,重点提高单产水平,2015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达到3200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8%。2、食用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加珍稀优质品种产量,达到占总产量的15%;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产量大幅度增长,达到全国总产量的20%;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产品与产值之比进一步提高。3、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科技进步对食用菌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4、对农林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锯木屑、修剪下来的树枝、棉籽壳等)的使用量平均每年增加10%,2015年总量达到3900多万吨。5、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绿色产品达到占总产量的30%,有机产品占5%。6、食用菌出口金额2015年达到17亿美元。7、大力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组织。8、继续深入开展“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行动村”、“示范村”在现有的278个的基础上增加250多个,总量达到或突破550多个。
二、发展重点及措施。
(一)提高食用菌基地县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量稳步增长。我国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万吨以上的基地县有430个,要进一步加大对这批基地县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资。在稳定现有的菌农、菌棚的基础上,加快在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和杂菌防控、标准棚建设、推进先进机械化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菌种、菌包的专业化生产,年产万吨以上的基地县应建有一个或几个现代化的菌种厂,菌种厂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食用菌协会要协助农业行政部门加强对菌种厂的监管,生产合格、优质菌种。在香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金针菇等木腐菌基地县,有条件的菌种厂通过改造向专业菌包厂过渡。菌包厂应广泛采用新技术,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推广优良菌种,生产优质菌包。食用菌生产机械已列入国家购置补贴范围,要让菌农切实明白购机补贴政策、程序和要求,对专业合作社组织、示范户购置主机、配套机具给予优先补贴。加快菌农从小生产中解脱出来,加速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达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生产食用菌。对菌农加强培训,特别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青年菌农,进行食用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成长为新一代的专业菌农。同时,围绕食用菌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技术,加快实用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促进食用菌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二)加快食用菌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全面提高技术水平。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是推动现代食用菌生产力的根本保障。过去长期来,国家对食用菌科技投资严重不足,“十一五”时期虽然国家加大了科技投资,但远远不能支撑我国食用菌这个庞大产业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各食用菌协会要继续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加大对食用菌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食用菌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基础性、关键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强对高产高效品种选育、重大病虫害和杂菌防控、产品质量安全在线监测、无害化生产等重大技术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和杂菌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的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部分农业院校积极培养食用菌专业人才/的有利条件下,努力建设一支相当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食用菌科技队伍。加快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加快食用菌实用人才和菌农的培训,提高菌农的科学种菌的技能。切实加快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要科研工作者深入生产第一线,手把手、面对面的开展科技服务,及时解决菌农的生产技术难题,及时为菌农提供市场信息。二要依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等建设好试验示范基地,使菌农看得真切,学得明白。三要把菌农科技示范户培养好,切实提高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幅射带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菌农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四要把地区科研所的作用发挥好,使其成为科研和推广的衔接点。五要把面向企业的技术转移工作落实好,积极推进科研单位技术成果面向企业的转移、转化工作。
(三)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产业化经营对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是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和鼓励现有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向优势区域集聚。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实施品牌战略,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把培育名牌产品作为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菌农增收的有效途径。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和兴办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认真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菌农”和“食用菌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菌农”的经验。三是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生产基地,鼓励东部地区的龙头企业积极到中西部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中为菌农服务的功能。促进菌农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做到企业和菌农的双赢。四是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菌农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菌农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五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技术入户和培训菌农的有效载体。六是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现代营销业态,建设新型物流方式,拓宽食用菌销售渠道,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收集研究,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提高食用菌竞争力,扩大食用菌出口。
(四)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整顿工作,确保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在国家、各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整顿食品质量安全的工作中,食用菌产品与其他食品一样,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和明显的成效。但也要看到,由于食用菌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有的地方经常出现被有关部门抽查不合格停止销售。为“十二五”时期全面提升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最近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建设,尤其是要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折不扣地落实食品监管责任,形成地方政府总负责、有关各部门各负其责、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责任体系。当前要加大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铲除隐患,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感和消费信心。会议还指出:对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处置,决不手软,并加大曝光力度;对食品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和监管人员的责任;对接连发生问题的地区,要追究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对重点产品、行业、环节,要强化整顿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严把企业准入关和生产经营全程控制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靠。其次,各食用菌协会要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部门强化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加强质量安全监测,突出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测、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食用菌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健全原产地保护制度;建立从菌棚到市场的全过程监控、运转高效、反映迅速的质量安全体制;及时发布例行监测信息,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行良好的食用菌生产规范标准,建设一批与国际标准对接的生产示范基地县。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食用菌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食用菌是对农业废弃资源的利用与再生产、是与自然生态紧密结合的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食用菌的栽培基料主要是农业废弃物,据专家测算,200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1800多万吨,共消耗栽培基料约2280多万吨,其中农作物秸秆(包括棉籽壳、玉米芯等)1015万吨;木屑(包括树枝条等)929万吨;辅料(包括牲畜、禽类粪便、麦麸、石膏等)336万吨。食用菌能消耗如此大量的废弃资源,对于减少农业污染、净化农村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食用菌也产生了2000多万吨菌渣(也叫菌糠),对菌渣的处理,各地创造了不少经验,大多制成有机肥料又回到农田;也有制成畜牧、鱼类饲料;还有制成木炭、活性炭等。这些经验对于循环食用菌经济、让所有的物质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使得整个食用菌经济系统基本上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上经验大多是点滴的,还在摸索中,还存在循环模式比较粗放、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浪费较严重等问题。各食用菌协会要主动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重视食用菌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研究制定区域内食用菌产业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运用资金、技术、价格等手段,促进产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食用菌成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少、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
(六)加快现代食用菌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出口。市场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首要前提。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增长,食用菌市场由小到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食用菌市场体系。小蘑菇大市场,要优先加大市场建设投资,加快现代食用菌市场体系建设。在产地,对现有的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要重点加强“集配”功能建设,主要包括:集中功能,仓储功能,价格形成功能,物流配送功能,信息发布功能,市场准入把关功能等,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在销地,依附于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食用菌专营企业,要加强交易功能,通过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个体零售经营门店为基础的辐射力强的流通网络,扩大销售,方便群众购买。发挥品牌的力量,靠品牌取胜,靠品牌占领市场。逐步建立产区与销区、国内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食用菌流通体系。完善食用菌鲜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市间互通。积极推行直销联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食用菌物流配送业务,对常年生产的鲜品、产销旺盛的地区和城市,运用现代交通、信息网络和设施设备等专业化手段,降低流通成本,加快流通速度,实现食用菌流通的现代化。进一步发展食用菌出口事业。国家要有计划的免除食用菌出口产品的关税,并给予适当补贴,如韩国,去年向我国出口金针菇3600多吨,金额近200万美元,主要靠韩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免税和给予的补贴。另一方面,出口区域既要巩固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市场,也要大力发展俄罗斯、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潜在市场,充分发挥我国食用菌品种多、供应时间长以及价格等优势,争取较大幅度增加出口。
(七)继续深入开展“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为农村小康做出更大贡献。“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是各食用菌协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在食用菌产区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来推动“三农”,发展“三农”,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镇面貌改善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食用菌协会坚定不移的按照党的“十七”大会议的精神,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深入开展“小蘑菇新农村行动计划”。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食用菌不同于大田生产,菌农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文化建设,以提高菌农素质,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培养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菌农。中国食用菌协会将继续与各地协会(或主管部门)共同合作,举办多种形式的高级进修班、速成班和职业资格培训班等,完善食用菌培训制度。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建设,加强食用菌实用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广先进的工厂化生产,提高菌农生产的专业化与集约化水平,发展一批食用菌批发交易市场和改造升级,鼓励和引导菌农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第三,在食用菌生产集中的村镇,搞好村镇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村镇的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菌农的意愿,充分考虑菌农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菌农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村镇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