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分:桂圆多糖 |
提取来源:桂圆 |
外观:黄棕色粉末 |
检测方法:UV |
含量:30%(%) |
应用剂型:国体或者液体制剂 |
临床应用:滋阴 |
包装:25kg/桶 |
保存期:24(月) |
![](http://img001.file.rongbiz.net/uploadfile/201305/28/17/05-49-32565.jpg&def=local://neverfill)
![](http://img001.file.rongbiz.net/uploadfile/201305/28/17/05-49-40923.jpg&def=local://neverfill)
![](http://img001.file.rongbiz.net/uploadfile/201305/28/17/05-49-50896.jpg&def=local://neverfill)
学名Dimocarpus longganaLour.
英名longan
别名桂圆、羊眼(云南方言)
[1]
科属无患子科(Sapindaceae)
龙眼属(
Dimocarpus)
品种石硖、
大乌圆、
福眼、
储良、广眼、
纽扣
明李时珍曾有“资益以龙眼为良”的评价。据分析,果肉含全糖12.38--22.55%,
还原糖3.85--10.16%,全酸0.096--0.109%,
维生素C43.12--163.7毫克/100克果肉,VK196.5毫克/100克果肉。龙眼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干、制罐、煎膏等。龙眼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现代医学实践证明
,它还有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
龙眼对生产环境比较挑剔,世界上能种植龙眼的地方有限,一般在亚热带、偏温和气候无严重霜冻地区为合适。在龙眼的品种中,以肉大核小的“石硖”为
最佳,也最好卖,比其他品种价格相对高一点。
因此,龙眼历来被人们称为
岭南佳果,因其既可鲜吃又可作药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常绿大乔木,树体高大。多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互生;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果球形,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3~4月,果期7~8月。喜温忌冻,年均温20~22℃较适宜,对低温敏感;通常年均温<17.5~18℃,最冷月均温<10℃,绝对低温<-5℃,龙眼难作经济栽培。较耐
旱,最适年降水总量为1000~1600mm;对土壤适应性强。
野生龙眼是
海南西南部低山丘陵台地半常绿季雨林常见的树种。分布区年平均温24--26℃,年降水量900--1700毫米。喜干热生境,在全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冬春(11--4月)要求18--25℃的气温和适当的干旱,夏秋间(5--11月)生长期需要26--29℃的高温和充沛的雨量。为喜光树种,幼苗不耐过度荫蔽,壮龄树更需充分阳光。天然更新良好,属深根性树种,能在干旱、贫瘠土壤上扎根生长。萌芽力强,被采伐或被火烧的树桩,能迅速萌芽更新。自然生长较慢,83年生树的高仅20.2米,胸径27厘米。3--4月开花,7--8月果熟。
【分布状况】
龙眼原产于我国南部及西南部,现我国龙眼主要分布于
广西、
广东、
福建和
台湾等省(区) ,此外, 海南、
四川、
云南和贵州省也有小规模栽培。世界上栽培龙眼的国家和地区还有
泰国、
越南、
老挝、
缅甸、
斯里兰卡、
印度、
菲律宾、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马达加斯加、
澳大利亚的
昆士兰州、
美国的
夏威夷州和
佛罗里达州等。
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酒、膏、酱等,亦可加工成桂园干肉等。此外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
龙眼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致优美,是制作高级家具的原料,又可以雕刻成各种精巧工艺品。龙眼花是一种重要的
蜜源植物,
龙眼蜜是蜂蜜中的上等蜜。
7--8月果实成熟呈黄褐色时采摘。种子寿命短,剥去果壳后除去假种皮,用清水洗净后即行播种。待苗高8--10厘米时,分床栽植或移入营养袋内,用半年或1年生苗于春雨或秋雨天造林。林地选海拔500米以下低山丘陵台地。栽培品种须采用嫁接繁殖法。
在龙眼育种上,野生龙眼是很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木材结构细致,坚重,极耐腐、不受虫蛀,为工业强材,适作车、船、桥梁、水工、家具等用材。果实可食。
建议将未遭破坏和分布较多的半常绿季雨林划为野生龙眼自然保护区,同时在附近国营林场建立种子园,为栽培育种提供种质资源。
龙眼为中国南方
水果,多产于两广地区。与
荔枝、
香蕉、
菠萝同为华南四大珍果。其树
高一二丈,叶长而略小,开白花,成实于初秋。其实累累而坠,外形圆滚,如弹丸却略小于荔枝,皮青褐色。去皮则剔透晶莹偏浆白,隐约可见肉里红黑色果核,极似眼珠,故以“龙眼”名之。
泉州是全国龙眼主要产区之一,自古盛产龙眼。泉州人通称桂圆鲜果为龙眼,龙眼焙干后为桂圆。商户常把两者统称为“桂圆”。
如今最佳的龙眼,兴化桂元:
莆田市位于
东海之滨、台湾海峡西岸,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极宜种植龙眼等亚热带珍贵果树,其中龙眼、枇
杷、荔枝、蜜柚是莆田市传统的四大名果,历来驰名海内外,尤以龙眼为佳,素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美誉。
莆田龙眼因其栽培地域独特,孕育了众多品种和优良品质。全市现有品种80多个,为全国最多。由于莆田地处我国龙眼栽培适宜区的北缘,
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日夜温差大,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糖分为主)的积累,所以兴化桂元风味较其他产地香甜,并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
莆田龙眼以果大、可良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即 含糖高)为特点,“
水南1号”、“友谊 106”这两个品种, 已达国家一级龙眼标准,为国内领先;“松风本”、“
立冬本”以其晚熟而倍受青睐。主栽品种 “
乌龙岭”、“
油潭本”、“水南1号”、“松风本”、“
立冬本”等品种成熟期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平均单果重13-19克,可良率65-7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3-5%,维生素C含量丰富,
每百克果肉中含有43.12-167.7毫克,这些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他产区。
龙眼的成熟期在农历八月,由于古时称八月为“桂”,加上龙眼果实呈圆形,所以又称龙眼为桂圆。龙眼原产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有关龙眼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汉乃遣单于使,令谒者将送……橙桔、龙眼、荔枝。”此后,在许多古籍中也都有记载,如
北魏(386—534年)
贾思勰《
齐民要术》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古时龙眼被列为重要贡品。北朝西魏
魏文帝元宝炬(535—551年)曾诏群臣:“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
宋代,龙眼已在泉州普遍种植。
![](http://img001.file.rongbiz.net/uploadfile/201305/28/17/05-49-18429.jpg)
龙眼(17张)
北宋·泉州府
同安县人
苏颂《
图经本草》(1061年)载:“龙眼生
南海山谷中,今
闽、
广、
蜀道出荔枝之处皆有之。”
南宋,泉州郡守
王十朋赞颂龙眼:“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枝真是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述:“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
皮黄褐色。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枝奴。泉州府诸县皆有,郡中(今
鲤城区、
丰泽区)尤盛。 ”
明·泉州人
何乔远《闽书》记述泉州一带“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泉州龙眼用嫁接技术繁殖方法的历史已很久远。明·徐勃《荔枝谱》(1597年)和邓道协《荔枝谱》(1628年)都有关于龙眼用
嫁接繁殖的记载。清初·
周亮工《闽小记》(1666—1668年)和
郭柏苍《闽产录异》都记载用嵌接法换种,沿用至今。旧法用挂钵填土。
直到18世纪后,龙眼才由我国传到印度和
南亚一带。
漳州龙眼品种很多,风味不一。著名品种有
普明庵本、
红孩儿本等50多种。最受赞誉的首推“东璧”龙眼,1993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东璧”龙眼原产自泉州市区开元寺内东塔旁的原东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元寺僧人种植的,历300多年至抗日战争期间才枯死。泉州承天寺内有一株已200多年的古龙眼树,是现存的“东璧”龙眼中树龄最长的。而今“东璧”龙眼,在泉州及本省其他龙眼产区均有广泛繁殖。传说早年
仙游有个僧人从泉州开元寺取去“东璧”龙眼苗,在仙游境内栽植,现已繁衍2万株成年树,取名“泉州本”,但其品质逊于原产的“东璧”龙眼。“东璧”龙眼品质优良。其果皮有淡黄色的虎斑纹,泉人称为“花壳”,是外观有别于其它龙眼品种的最显著区别。“东璧”龙眼又称“糖瓜蜜”,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具有“放在纸上不沾湿,掸落地下不沾沙”的特点,堪称果中珍品。用价值 龙眼即桂圆(桂元、
元肉)。和荔枝性属湿热不同,龙眼能够入药,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
贫血、心悸、失眠、健忘、
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
另有“福眼”,原称“虎眼”。《
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记载。泉语“虎”、“福”的音近,以“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福眼是泉州的主栽品种,有8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曾荣获国际
巴黎旅游美食金质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奖。
近年全省各龙眼产区均有大量种植,是我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据说台湾种植的大型龙眼,当地同胞也称“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