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娇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广告业,是个动荡的行业,广告人也是一群动荡的人,他们不崇尚安稳,不追求固定,他们最热衷功利,只喜欢过上最灵活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广告人队伍在结构上也最值得琢磨,最能引人思考。看看我们的广告人队伍吧,老的老,小的小,中间力量空缺。 老的,在广告业打拼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资格老,地位高,如今基本上已经不再做专业,而是去从事公司管理、经营、讲学论道等事务,当激情渐退,当俗务缠身的时候,老广告人仅仅留下了曾经的经验,他们很少接受新思想,更少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发掘创新,多数人还都在新瓶装旧酒,卖完东家卖西家。
这是怀旧的一代广告人
小的,或者新入行,或者刚出校门,一脚在门里,一脚在门外,他们热情高涨,激情飞扬,凭着一份执着,每天冲杀在广告前线,他们还在学习中,在向老的学习,在向书本杂志学习,在向客户学习,多数的时候,他们没有方向,苦苦摸索,默默探寻,他们对广告业的将来认识模糊,对自己职业的未来走向没有概念。
这是有冲劲但却没有方向的一代广告人。
中间的,经历过了小的过程,追求过,自信过,迷糊过,彷徨过,寻找过,苦过累过之后,终于发现了自己职业的未来方向,一是做甲方,投奔客户;二是自己做老板,扯个柳子做广告;三是继续留在广告公司,做个打工老板。这就是广告人的中间层,因为没有信心,因为失去了对广告的希望,因为生活与工作的压力,造成了多数可能成为中坚力量的人才大量流失。
这一代广告人,其实真的很无奈!
中间力量的无奈,自然会遗留给全行业一个无奈的结局:中国广告业已经没有了承上启下的力量,因此而丧失后劲,更河谈新创意思想?!
文化背景的不同、需求物质优先次序的不同、欣赏口味的不同等等,都会造成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但是,中西方的消费者也同样有着许多的人性共通点,如家庭的亲情、社会的秩序、教育的重视等等,这些类似的价值观,会引发雷同的广告情节与诉求。简而言之,从人性这个基本点衍生出去,配以不同的文化观和技术手段,中西方广告可以各自各精彩。
我们的创意人一味追求大场面和大制作。但西方的广告在每天的生活中寻求不同的点子,并用一些轻松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国外的广告故事并非都是写实生活,但是信息背后的细节却很真实地反映人性。我们的广告经常教育消费者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令消费者和品牌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国外的广告是尽量靠近消费者,令他们很向往地参与。我们的创意人只是注重形式和执行,而掩盖了创意。我们的创意人常常满足于“蜻蜓点水”,而不深挖。而国外创意却是深挖一个点并且放大。我们通常在一个30秒广告里说很多东西,但是西方广告常常只说一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