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特级 | 坚果品种:炒货 | 净重:12.5(kg) |
杂质:0.1(%) | 不完善率:01(%) |
【中文名称】
南瓜子
【别名】
南瓜仁、 白瓜子、金瓜米、窝瓜子、倭瓜子。
【来自何书】
《现代实用中药》
【出处】
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
【植物形态】
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有短刚毛,卷须3~4裂。叶片稍柔软,宽卵形或卵圆形,5浅裂,两面密生粗糙毛,边缘有细齿。花雌雄同株,单生,黄色;雄花花萼裂片线形,花冠钟状,雄蕊3;雌花花萼裂片显著叶状,花柱短。果柄有棱和槽,瓜蒂扩大成喇叭状。果实常有数条纵沟,开头因品种而不同。花期7~8月,果期9~10月。我国各地广泛种植。
【功能主治】
治绦虫,蛔虫,产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
①《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②《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③《中国药植图鉴》:炒后煎服,治产后手足浮肿,糖屎病。
①《现代实用中药》:驱除绦虫。
②《安徽药材》:能杀蛔虫。
③《中国药植图鉴》:炒后煎服,治产后手足浮肿,糖屎病。
【采集】
夏秋间收集成熟种子,除去瓤膜,晒干。
【药材】
干燥成熟的种子,呈扁椭圆形,一端略尖,外表黄白色,边缘稍有棱,长约1.2~2厘米,宽约0.7~1.2厘米,表面带有毛茸,边缘较多。种皮较厚,种脐位于尖的一端;除去种皮,可见绿色菲薄的胚乳,内有2枚黄色肥厚的子叶。子叶内含脂肪油,胚根小。气香,味微甘。以干燥、粒饱满、外壳黄白色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16.4%[1],其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及硬脂酸(stearicacid)[1-3],还有亚麻酸(linolen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2]。还含类脂成分,内有三酰甘油(triglyceride),三酰甘油(diglyceride),单酰胆碱(pholphatidylcholine),磷酯酰已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tine),脑苷脂(cetebroside)[1-3]等。脱脂的种中分得有效成分:南瓜子氨酸(cerebro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