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弱于市场预期,显示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引发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担忧,一些国际投行下调了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外资机构集体看空中国经济前景,是否说明我国应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和政策拉动的力度稳增长?专家的看法是否定的。专家认为,虽然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但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还应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
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前后,摩根大通、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野村证券、美银美林等国际投行下调了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4月份数据公布前后,又有一些国际机构加入了这一“看空”行列,而且已有多家国际投行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降至8%以下。
多家机构下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并不令人意外,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确实较大。去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回升后,按照常理,经济应该继续惯性回升,实际公布的数据却低于预期,一季度GDP7.7%的增长,环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市场期待的4月份数据也不乐观:经济先行指标PMI4月份50.6%的数值为历年同期的低点,呈现出明显的反季节性回落,且环比增速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生产者价格下降2.4%,创去年10月份以来最大降幅;前4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小幅回落的势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回升势头弱于预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只比3月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形势严峻、投资放缓、消费信心和消费动力不足,而房地产开发热情不减,铁路投资大幅增长,未见明显好转的数据让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复苏疲弱的担忧加剧。
那么,外资机构集体看空中国是否说明现阶段中国经济很悲观?本报专家组成员、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认为,经济增长预测被调整是正常的,仅依据几个当期数据往往难以对总体经济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期,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方法有待考量,因此对各种宏观经济预测不必太认真。目前包括国内媒体和机构在内都对经济数据的反应有些过于敏感了。
对目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决定着未来的政策取向,而经济增速是其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在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看来,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承继了从2011年开始的结构性减速趋势,基本稳定在一个较过去30余年平均值略低的新平台上。在发展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追求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在这个意义上,比过去稍慢但质量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正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恰可为我们穿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切实的物资保证。
经济增速只要符合长期均衡增长率就是合适的,这是左小蕾近期一直强调的观点。她表示,7.5%左右的经济增速是合理的、符合经济规律的,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切不可人为地以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因为这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
中国经济正经历一个关键时期。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这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认为,从短期看,货币政策要稳住,要牢牢地把持住货币资金的总闸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流动性,特别是热钱流入导致的基础货币的投放;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则应更多地体现在结构性减税、支持小微企业、增加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上。从中长期看,还是要通过改革,政府要简政放权,激活市场的活力,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到民生领域。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