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全球经济在格局调整中步入上升通道——未来10年世界经济金融走势分析

行业分类:经济金融 发布时间:2013-08-29 09:28

从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及驱动因素看:未来10年全球经济将进入调整上升阶段。新技术的创新将为全球经济长期增长提供动力,人口结构变化为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也有新挑战。


从全球贸易投资发展、经济格局及产业分工变化看: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发达经济体地位相对下降,将是未来10年的主要发展趋势。发达经济体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推动“再工业化”,将使其在产业链高端环节的优势更加明显。


未来10年,全球金融资产总量将持续扩大,但金融交易活跃度有待恢复和提升;全球金融深化和金融开放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一体化、融资多元化仍是主要趋势;全球金融创新将稳健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有望进一步发挥。


编者:如果从1764年一个英国木匠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算起,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也不过250年。然而这250年,尤其是最近的50年,全球经济社会的变化之剧烈,是谁也没有料到的。而最近这5年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又跟这历史剧变有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只看盘面,只看短线,是不行的,需要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周期里来考察。工商银行的研究团队以未来十年全球经济与金融的变化为研究对象,用明晰的实证材料梳理了当前的问题,预估了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金融趋势。作为一家世界大行,他们的观点,可资参考。兹将其报告分上下两部分发表,以飨读者。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金融运行及政策应对经历了从应急到调整阶段的转换。当前,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同时,已逐步显现出以“政策退出”为代表的向常态化过渡的特征。


未来10年,尽管危机的深远影响仍会持续,但世界经济金融运行特征将从此前的“应急”、“调整”进一步转换为“常态”。全球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球贸易投资及产业格局、全球金融体系发展、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将呈现新的特点。


与此同时,威胁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潜在风险依然突出,未来10年仍有再次爆发局部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势与驱动因素分析


1.未来10年全球经济将进入调整上升阶段,但仍将呈现不稳定与不平衡的特征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终结了全球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速增长的上升趋势,2009年出现负增长。近几年来,在大规模经济刺激与金融救助政策推动下,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复苏,2012年全球GDP同比增长3.15%。随着从“刺激性复苏”、“调整性回落”向“趋势性增长”的转变,可以预见,未来5年全球经济将维持较快速度增长,长期增长的趋势也将逐步形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预测,2013-2018年全球经济复合增长率达4.18%,较2007-2012年上升1.88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的长周期看,未来10年全球经济将总体处于调整和上升阶段。经济周期理论表明,全球经济始终处于不断波动的周期性增长过程中。在过去20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历程里,全球经济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分别以蒸汽机、铁路、电力、汽车以及信息技术革命为阶段性标志,在新技术推动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未来10年,以“3D打印”、“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将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人口结构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也将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加速转型。


但应当看到,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将在长期内呈现不稳定与不平衡的特征。一方面,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挥之不去,去杠杆化带来的信贷紧缩、金融市场“碎片化”造成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仍将是经济复苏的绊脚石;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受债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实质性的结构调整尚未真正启动,从而导致经济复苏曲折艰难。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力量在不断增强,但未能与发达经济体深层次“脱钩”,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均有待增强。


2.未来1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首先,新技术的创新将为全球经济长期增长提供动力。从全球经济增长史来看,每一次周期性的经济上升都得益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大规模的应用。


最近广泛热议的3D打印技术和分布式新能源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未来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向,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概念,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


全球科技多极化发展,围绕科技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欧美发达经济体更加重视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优势不断强化;新兴经济体将进一步加紧技术的追赶。


其次,新能源的发展将缓解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及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改变全球能源结构、降低总体的能源成本,从而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更廉价、环保的新能源将促进制造业的革新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全球能源消费的重心正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转移,而在供给端,以美洲为代表的西半球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全球能源版图的重塑使传统能源出口国面临挑战,新的市场供求关系将逐步形成。


第三,人口结构变化为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及新挑战。未来10年全球人口将继续增长,并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一是城市化人口增多,二是中等收入阶层占比增大,三是人口老龄化加剧。从生产要素方面来看,受过良好教育、具备较高素质的人口增多,将使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要素得到明显提升,促进经济增长。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收入较为普遍的提升将增强市场购买力,对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


但人口老龄化加剧也将使社会人口总抚养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根据联合国预测,未来10-20年全球老龄人口比重将持续持续上升,到2030年将达到13.8%,远高于2010年的9%。


第四,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将对全球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全球各经济体已从技术、政策、经济、金融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进程将不断加快,智能能源、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伦理产品、垃圾、水资源和土地的管理、生态咨询业、碳金融和投资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低碳环保、绿色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乃至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大方向。


未来10年全球贸易投资及产业格局发展趋势


1.未来10年的全球化将呈现“有制约的全球化”趋势


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临着多重因素带来的风险与制约。


一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贸易摩擦出现频率不断升高,新的贸易和资本流动壁垒愈演愈烈;二是发达经济体加强金融监管,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开放更趋谨慎,资本管控局部强化;三是越来越多的“隐形保护主义”,比如采用行业补贴等非关税贸易保护手段,限制银行贷款投向,或是以环境保护之名歧视外国商品和服务等。


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仍然不可逆转。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将促进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产业链覆盖的区域进一步扩张,链条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是国际产业分工及产业链延伸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及资本流动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运输方式的发展将改变全球经贸方式,使国际贸易往来与投资活动更加便利,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总体上看,未来全球贸易和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据IMF统计和预测,过去10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量平均增速为5.5%,未来还将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预计2015-2018年全球贸易总量平均增速将提升至6.3%。其中,发达经济体进口和出口增速分别为5.27%和5.29%;新兴经济体进口和出口增速分别为7.9%和7.8%。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扩张将继续推动投资全球化的发展。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统计和预测,过去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流量平均增速为11%,2012年全球FDI流量达1.35万亿美元,预计2015年全球FDI流量将达到1.8万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33.2%,2015年末全球FDI存量占GDP比重也将又从2012年31%上升至34%。


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对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经贸往来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全球产业链的延伸,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体紧密联系起来,贸易投资全球化的深化发展,使各经济体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更趋紧密,经济增长的“共振”效应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全球各地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活动,如何进入更广阔的市场、赢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是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全球投资、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全球服务”将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大趋势。


2.未来10年全球经济及产业格局变化趋势


就全球经济格局而言,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发达经济体地位相对下降,将是未来10年的一个主要趋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市场的高速增长正在使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总量的占比日益上升,200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新兴市场占全球GDP的份额升至51.9%,历史上首次超越发达经济体。


据IMF预测,2013-2018年,新兴经济体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9%,远高于发达经济体2.3%的年均增速,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上升到55.1%。在未来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中,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有望进一步加速,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就新兴经济体内部而言,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较大,“金砖四国”、“灵猫六国”、“金钻11国”等经济体将成为亮点。“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BRICS)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力量。据IMF预测,2013-2018年BRICS五国GDP复合增长率为9.1%,按购买力平价测算,GDP总量将达到全球经济总量的31%。


在新兴市场中,除了“金砖国家”这样体量相对较大的经济体外,还有一些典型的中小型国家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灵猫六国”(包括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2013-2018年GDP复合增长率预计为7%,GDP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5.4%。


此外,根据国际投行高盛的分析和预测,包括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在内的“金钻11国”,将以超越发达市场的高速发展,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解决产业空心化导致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脱节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以美国为首发达经济体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在“再工业化”战略推动下,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新兴高端制造业可能在发达市场进一步兴起,将使发达经济体在产业链高端环节的优势更加明显。


“再工业化”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合,亦将使发达经济体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可能占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主导新型装备、新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成为未来科技革新与产业革命红利的主要受益者。


面对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带来的挑战,新兴经济体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举措,力争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总体上看,未来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发达经济体将主要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中低端环节仍将集中在新兴经济体。但随着新兴经济体追赶速度的加快,在工业革命制高点与市场先机的局部争夺中也将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推动全球产业格局多极化发展。


未来10年全球金融体系发展趋势展望


1.全球金融资产总量将持续扩大,但金融交易活跃度有待恢复和提升


未来10年,全球金融体系将进入危机后的能力恢复和快速发展阶段。在需求层面,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稳步推进,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将快速增长;在供给层面,伴随着欧美金融机构的渐次恢复和新兴市场金融机构的强势崛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供给能力将不断增强。在供需两旺的背景下,全球金融总量有望持续扩大。


根据德意志银行研究部门的统计和测算,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以股市市值、流通公债证券、流通金融机构债券、非金融类企业债券和流通非证券化贷款规模加总得来的全球金融资产总规模与同期全球GDP的比值为281%,较2007年大幅下降了72个百分点;2011年欧债危机的恶化又导致该比例当年下降了37个百分点。而伴随着危机演化的逐步缓和,2012年,该指标回升至293%,较2011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较2008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较1995和1990年则分别提升了52和63个百分点。未来10年,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能力恢复将引致金融总量持续扩大,该比例指标也有望快速回到并超过353%的历史最高水平,并可能突破400%的整数关口。


与此同时,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之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量总体呈现萎缩趋势,投资者信心有待进一步恢复和增强。


从股票交易量来看,经历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毁灭性打击之后,尽管全球股市的总市值稳步回升,但全球股市交易量急剧下降的趋势并未改变。根据世界交易联合会(WFE)的统计,2012年全球股市交易量较上年同比萎缩了22.5%,几乎全球所有区域的股票交易量均出现了下跌。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量在金融危机后有所回升,但波动性较大。根据世界交易联合会统计,2012年的证券化类衍生品、股票类、利率类及大宗商品类衍生产品的合约成交数量分别较上年下降了43.3%、21%、17%和1.1%。债券市场的交易量在连续上升两年之后,也于2012年下跌了20%。


金融市场交易的持续低迷,最根本的原因来自对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盈利增长的担忧使得投资者群体持续萎缩,特别是远离了高风险的衍生品及股票市场。此外,欧美加强监管的举措也对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带来了消极影响。


预计在未来3-5年的期间内,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常态以及投资者信心的进一步恢复和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将有望摆脱危机后的持续低迷态势,未来5-10年内则有望呈现金融交易活跃度的不断提升。


2.全球金融深化和金融开放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一体化、融资多元化仍是主要趋势


金融深化是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方式更趋市场化、并使利率和汇率等金融变量能够更充分反映供求状况的过程;金融开放则是单个经济体更大程度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并使金融体系各类要素能够更顺畅实现跨国流动的过程。


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金融深化和金融开放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纵深发展,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能迅速无阻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融资多元化为主要趋势的金融深化和金融开放过程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表明国际资本的价格越来越按照市场供求来决定,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内越来越多国家的居民可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也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购买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国机构也可以为外国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资本将进一步向高回报的地区和行业流去。


从利率变化特点来看,美元、欧元、日元的利率变动将影响世界利率的水平,国际资本市场利率与各国国内市场利率相互影响加深,两者的差距也将逐步缩小。


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表现为:


一是随着各国外汇管制的放宽和货币的可兑换以及金融服务的开放,将出现更多的开放型的金融市场。


二是国际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关系将更为密切更为加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限界和功能越来越模糊。


三是市场交易结算体系将更趋完善和快捷,将集中在几个大的结算系统和大公司进行。


四是国际证券市场在竞争中将进一步整合,全球各大金融中心的证券交易所的合作与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


五是有形金融市场将更趋减少,随着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的扩大,新概念的无形市场将逐步发展和完善。


融资方式将更趋多元化。从主要融资渠道来看,金融体系的发展一般经历银行、市场和证券化三个阶段。在银行阶段,几乎所有融资都通过银行提供;在市场阶段,证券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开始发展壮大;在证券化阶段,证券市场和机构投资者开始占据主导。


目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已经到达证券化阶段,但多数新兴经济体还处于银行主导阶段。未来10年,为了提升融资主体的资金可得性、同时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新兴经济体将进一步推动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建设,股票及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占比可望得到明显提升,银行贷款在融资总额中的占比将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达经济体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在危机后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管,但其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是作为传统融资渠道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产生和发展,如果能有效引导和合理监管,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融资主体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提升融资结构的多元化程度。


应当看到,在金融深化和金融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的同时,金融体系的风险和波动性也进一步增大。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和金融资产的大幅波动趋于常态化,金融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跨区界的传染和蔓延,将对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监管当局的政策以及微观金融主体的投资运营带来更大挑战。


3.全球金融创新将稳健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有望进一步发挥


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创新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方式,打破了金融活动的传统局限性,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与结构,重塑了金融运作机制,提高了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致使金融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


我们利用BIS的数据进行了测算,1998-2008年,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总市值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79%,远高于同期全球实体经济4.03%的年均增速。但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创新步伐有所放缓,2009、2010和2012年,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总市值就分别缩水了38.9%、1.14%和9.3%。


未来10年,在危机演化逐步缓和、欧美金融机构逐渐走出生存危机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创新的步伐有望逐渐加快,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将在金融创新中得到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由于未来10年不确定因素依旧广泛存在,金融稳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全球金融创新的发展态势将更趋稳健,金融衍生品设计将更注重基础资产质量,融资产品创新将更注重实体经济需求,金融服务模式拓展将更注重满足微观消费需求,对金融工程技术、模型和创新方法的使用将更注重合理适度和安全可控。


在金融创新稳健发展的助力下,实体经济基础性、生产性和扩张性的资金需求有望得到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性有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有望得到更强的金融助力,金融消费者有望得到更公平、多样、低价和优质的金融服务,由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有望进一步发挥。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