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已经逐渐稳定下来。在这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要争取由国内走向国外,实现从机械制造大国变向机械制造强国行列。充分利用好资源市场,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提升,我国的装备已经具备了走向国际的实力。
从战略高度推进“走出去”
宋晓刚指出,机械制造“走出去”,是在产能合作、盘活存量的基础上,同步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一是要将“一带一路”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重大国际基础建设项目,与装备优势产能“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以工程带产业。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照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是既要注重自身的转型升级,又要充分考虑所在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互利合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处理好相关关系,“走出去”不是国际援助,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确保投资保值增值。
推动中国标准先行“走出去”,通过标准促应用,培育新兴市场,推动产品、产业“走出去”。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一带一路”标准合作行动计划,推动标准国际合作落到实处。据统计,“走出去”的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资金和劳动力优势,真正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走出去”的占比不足20%。通过抓品牌建设,培育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还有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通过海外并购、股权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企业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可以更快地获取全球创新成果、知名品牌、关键资源和成熟的营销服务渠道,更好地实现产业全球布局。目前国内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比如在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等企业先后收购了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先企业;汽车领域,吉利收购沃尔沃,长安汽车在意大利、美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极大促进了自主品牌发展。
由“走出去”迈向“走进去”
宋晓刚指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各部门制订了不少支持鼓励政策,不少企业对相关政策措施了解不够。对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宣传和解读力度,并适时地总结、评估现有支持企业“走出去”政策措施的效果,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整合产业、金融、税收、进出口各方面政策,形成支持工程建设、装备制造、金融保险等配套政策包,并积极开展必要的协调工作,避免并购活动的“一窝蜂”、企业自相压价等现象出现。
我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国际化人才缺乏。一是希望国家加大对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组织有关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总结跨国经营的经验,编写经典的跨国经营案例供企业参考;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企业急需的研发、经营、商务等高端人才(包括海外人才)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三是企业自身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推进制造企业“走出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产业“走出去”,行业信息服务必须先“走出去”,为此应支持行业组织先“走出去”,到国外设立长驻的非营利性机构,如商会或行业办事处等,提前研究了解和掌握在当地投资和开展生产经营等可能遇到的政治、经济和商业风险,税收、市场准入和国际贸易等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等信息,为行业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等提供咨询服务,协调可能出现的纠纷问题,起到沟通当地政府部门、服务所在地企业的作用。
企业要充分发挥走向国际的纽带作用,并且规范经营。另外,我国要解决现阶段最困难的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要整合产业、进出口等政策,总结经营经验,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注重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