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10日文章,原题:中国投资者对欧洲不厌倦 就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欧洲已成为中国在西方的首选“运动场”。据贝克和麦肯齐律师事务所和荣鼎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中国对欧洲的累积投资总额已从2010年的60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550亿美元。2014年至2015年,年度投资额从180亿美元升至230亿美元。
许多原因使欧洲对中国投资者越来越有吸引力。首先,2008年的债务危机是关键,从那时起中国政府开始购买欧洲债券并投资欧洲基础设施公司,中远海运集团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即是良好例证。
其次,在欧元汇率较低的助推下,欧洲正在发生“去工业化”现象。意葡甚至法英等国都在为中国企业提供(收购)机遇,收购范围涵盖汽车、食品、能源、交通、奢侈品牌、娱乐和旅游等产业。
第三,可以说,中欧关系的竞争性远低于塑造美中关系的大国主导权争夺战。
第四,尽管对外直接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为企业自主行为,但也源自北京上世纪90年代出台的“走出去”政策。在非洲和亚洲,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用于寻找自然资源,在欧洲则集中于收购品牌和技术并扩大中国的足迹。
中国收购交易的迅速增多,还与中国与各个欧洲国家的双边关系息息相关。获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都与中国保持独特关系。
此外,与设有外国投资委员会的美国不同,欧洲国家缺乏此类评估特定领域和交易对国家安全影响的机制。
即便如此,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潮也并非没有问题。例如,对中国投资者来说,人力资源即是棘手事务:正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企一样,他们发现很难向欧洲经理人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