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债务行业变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之中,如何应用自身具备的环节优势,取得独特的市场形势,不仅是一种行业变革发展的主要力度所在,而且是一种行业变革的模式所在。
7月10日郑维在公众号“郑维视界”撰文《耶鲁教授:中国能躲过日本式崩盘吗?》,文章指出,史蒂芬·罗奇认为,债务危机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被“严重夸大了”,中国不会步日本后尘,出现日本式大崩盘。
据和讯网了解,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是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摩根士丹利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耶鲁教授。史蒂芬·罗奇长期研究日本经济失败的教训,对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的原因进行推导和提炼,更重要的是看看日本的教训是否适用于其他大型经济体。
债务问题被严重夸大
郑维指出,中国的非金融系统债务在2008年是GDP的150%左右,这个比例现在已经上升到了255%。而增量的三分之二来自企业,更准确说,大部分来自是国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储蓄国,国内储蓄率平均在GDP的49%,而相对应的债务融资的高涨也不难理解。与日本相比,其债务在2015年占GDP的390%,比中国整高了14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日本也是高储蓄国家,自2007年来的储蓄率平均在24%,这些债务基本都在国内消化掉了。
罗奇教授认为,储蓄率是日本两倍的中国,以上结论对其债务驱动的经济前景应该更加可靠。债务危机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被“严重夸大了”。
僵尸企业和僵尸银行拖垮金融系统
在1990年之后日本“失去的十年”里,日本通过源源不断的政府津贴的低息银行贷款,让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后来造成了银行坏账的不断累积,最后把金融系统也拖垮了。
中国的坏账问题也令人联想起日本的教训。据和讯网了解,截至2015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1.94%,关注类贷款率4.69%,逾期贷款较上年末增加56.52%,在贷款余额中占比2.8%。这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不过,罗奇教授指出,中国没有讳疾忌医,正在进行能源钢铁等过剩行业去产能。
和讯网认为,日本1990年后的经济衰退对中国有着借鉴意义,中国只有坚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对待僵尸企业和僵尸银行问题,挺过改革阵痛,才能日本式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