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更换药名就能保证药品安全了吗?

行业分类:安全防护 发布时间:2017-02-18 16:01

近段时间,关于药名改革的消息备受关注,小儿咳喘灵、强力枇杷露、速效救心丸……这些耳熟能详的药名或将改头换面。国家食药监总局1月11日公开征求对中成药命名新规的意见,要求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总局指定邮箱,2月15日正式截止。按照新规意见,数千个药品或将需要改名。

虽然《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真的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药名要被换掉,还是有些不习惯,毕竟那是挂在嘴边的常用词,更有的是中药文化的传承和对发明者尊重。更换药名的初衷或许只是希望在药品命名的时候更加客观,但更换药名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改头换面之间是颇费周折,随之带来的一系列效应也是难以预料的。

药名要换,首当其冲的便是包装。原本的包装、说明都要换成新的,宣传广告也要换,这其中的成本想必是不小的。对于厂家来说,这仿佛就是“无妄之灾”吧。如果说这些物质损失可以衡量和勉强接受的话,那么,对于那些颇有盛名的中成药,比如众所周知的云南白药,如果真的被改成千篇一律的名字的话,这百年传承的内蕴和文化损失,又该去找谁赔偿呢?如果因为损失增多而引发药品质量问题,那将得不偿失了。

药名要换,生产厂家的成本增加,恐怕销售价格也会随之增长,直接受影响的就是消费者了。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险方面还不完善,提高药品价格恐怕会阻挡社会医疗保险前进的脚步。我们习惯了跌打损伤就去买云南白药,习惯了家中常备风油精,如果哪天云南白药不叫云南白药了,风油精不叫风油精了,生活仿佛突然变得不一样了,也就不方便了。

既然更换药名是为了控制那些名字叫的响亮实用性却不强的药品,那就没必要搞得整个药品界“人人自危”。明确需要更名的药品范围,规范药品的命名规则,药名监管的同时也要将文化传承放在不可忽视的地位,该改名的必须改,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药品要保留其文化内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药品更名只是监管的手段之一,不是保障药品安全的最有力手段。要想真正让药品界不再鱼龙混杂,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行为并不能做到釜底抽薪,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还需有关部门更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