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是现在很多电子行业的必需品,近年来,伴随LED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全球LED产业增速正逐步趋缓,而在国内市场,LED芯片厂商的市占率已超过七成份额,全球封装产能也在加速向中国转移,预计2017年大陆封装产能仍将继续保持增长。
LED产业区域格局改变
在经历了前些年的高速增长后,全球LED产业正逐步进入“高原期”,增速不断放缓。其中,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则持续提升,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上游LED芯片领域,2016年中国市场规模达139亿人民币,同比成长9%,芯片国产率上升至76%,前十大厂商市占率上升至77%;而在中游封装领域,2016年市场规模达到589亿人民币,同比成长6%,国产率上升至67%,前十大厂商市占率上升至43%。
分析师余彬说,目前两岸LED企业的技术差距正不断缩小,大陆厂商在性价比上优势明显。从目前来看,扩产的厂商主要集中在大陆,由此预测,未来LED本土化率会继续提升。
除了上游LED芯片环节,在LED封装环节,行业同样正进入平缓发展期。业界预测,2015年至2020年复合增长率仅约6%,增速远逊色于前些年。
“虽然行业增长率显著放缓,但产业区域格局也在发生改变,全球封装产能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余彬表示,像一些国际大厂,如飞利浦、三星等,正加大在中国的代工工厂产能。
出于成本压力,国内许多LED企业也正由珠三角向其他区域转移,比如木林森等一些厂商开始尝试向江西、江苏等地转移建厂。另外,由于产业格局逐渐明朗,行业巨头已现,部分中小型企业转型其他行业的迹象也开始显现。
另一研究机构DIGITIMES近日同样指出,鉴于大尺寸led显示屏等LED产品需求增长迅速,2017年中国LED封装企业产能将持续增长。另外,预计到2017年,中国LED外延晶圆和芯片制造商的产能将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
新技术新应用推动行业增长
展望2017年,LED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厂商将加速转往小间距显示屏、红外线及紫外线LED等利基市场以求获利,预估2017年全球LED市场产值将达154亿美元,年成长4%。
“小间距led显示屏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储于超表示,由于小间距LED显示屏带动了LED使用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吸引许多中国LED封装厂扩充产能来抢攻这块市场大饼。此外,红外LED在安防、虹膜识别以及VR应用等领域商机无限。
2017年另一件重要事情便是微LED产品可望问世。在专家看来,微LED是有机会取代OLED面板的次世代显示技术,目前吸引了许多品牌大厂投入研发。虽然现阶段微LED距离取代TFT-LCD(液晶)及OLED显示器仍相当遥远,但部分厂商已计划推出相关应用,LEDinside预估2017年陆续会有微LED产品问世。
据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刘召军介绍,微LED被认为是理想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其应用将包括大中尺寸的户外/室内大屏幕、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手机/数码相机/便携式投影机屏幕、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产品。
另外,像工业照明、车用LED、LED灯丝灯等利基市场也广受追捧。LEDinside分析师王菊先认为,2016年全球工业照明市场规模为29.32亿美金,之后几年以超过15%的增长率成长,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52.04亿美金。
“目前,车用LED的外装趋势最有爆发性,车向灯、尾灯等选用LED的方式越来越多,由于LED本身体积小、亮度强,提升了整个汽车的设计美感。”亿光车用中心副处长王忠伟称。
市场价格或小幅上涨
由于上游原材料成本上升,LED行业进入全面涨价浪潮。去年5月,台湾晶电开启第一波芯片涨价浪潮,随后大陆的三安光电、华灿光电跟随涨价。目前,涨价浪潮已传导至终端消费应用。业界预测,2017年LED行业将维持目前状况,价格甚至有进一步小幅上涨的空间。
LEDinside王飞认为,自2016年至今,LED行业先后出现了五轮涨价,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供给端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需求端的小间距LED显示屏这一细分领域的快速增长。
在他看来,前两年国内LED芯片价格曾大幅下滑,因此2016年的涨价其实是暴跌后的筑底反弹。但另一方面,由于涨价带来的部分LED产品供应紧缺现象,并不是市场的全面逆转,而只是结构性缺货。
由于当前的涨价主因是成本因素,需求增长惠及的企业不多,因此涨价受益面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显示屏供应链以及有能力向下游转嫁成本的生产环节。大部分中下游厂商仍面临需求不材料成本却飞速增长的不利局面,从而影响获利能力。
针对当前以三安和晶电为首的LED龙头企业在LED芯片市场的价格博弈现象,王飞建议,2017年芯片厂商应采取合理的策略,避免“囚徒困境”,维持行业进入合作博弈模式,延续2016年价格不降反升的局面,避免重新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