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机器人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我国机器人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相关产业政策的指引下,目前已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先行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一些龙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一些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人机协作机器人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已推向市场,语音、图像等专有识别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部分关键零部件如RV减速器已批量应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工业机器人已经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向机械、物流、电子、化工、轻工、船舶、矿山开采等多领域迅速拓展。服务机器人已在医疗手术、康复、餐饮、消费、消防、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应用。
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在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合资合作等方面,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互惠日益广泛和深入。
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着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六轴及以上的多关节机器人90%来自境外。同时,系统集成及应用能力不足、自主产品可靠性差、缺少知名品牌、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要获得更多突破,这些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尽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