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今年的8月15日,在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永升机械有限公司车间,机器人“焊”将正和蓝领工人们一起赶制着大型挖掘机中间架、动臂、斗杆订单。
“一台机械手相当于三个熟练工人,不会疲惫,没有怨言”
“呲呲呲……”,火花四溅,火光耀眼,焊接机器人开始了新的作业。
在这家主要生产工程机械以及建筑机械金属结构件的公司,焊接是核心工序。“公司现有工业机器人主要是七轴机械手,都在做焊接工作。它具有类似人类的手臂和手腕的能力,能执行许多由熟练工人才能完成的操作。”永升机械副总经理赵刚说。2009年,企业上马了第一台焊接机器人,如今仅合肥工厂就扩展到了18台。
谈到企业上马工业机器人的初衷,赵刚告诉记者,起初主要考虑的是机器人焊接的稳定性好、质量高。
“猜猜这个斗杆多重?3.7吨!”指着一旁一个待焊接的挖掘机斗杆半成品,他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多为大型工程机械结构件,焊接任务繁重且焊接质量要求很高。“我们生产的一个最大型号的产品,一台机械手连续工作16小时,只能完成30%的工作量,可见焊接任务之重。”
“一台机械手相当于三个熟练工人的工作效率。如果需要,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会疲惫,没有怨言。”赵刚说,工业机器人能准确、不知疲倦地完成各种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让焊接质量有了可靠保障。
像永升机械一样,各种机械手、注塑机、冲压机、传送机等智能设备不断出现在我省制造业企业中,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涌现。上半年,全省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600多台,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认定全面展开。
很多身处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因为新技术的应用,竞争力不断提升。“我们公司不大,但客户绝大多数是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前10强企业,我们给8家做配套。”赵刚自豪地说,企业已成为日立建机、卡特彼勒、沃尔沃等众多世界知名工程机械品牌的战略合作供应商,产品远销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
“未来,价格更便宜、性能更好的机器人,将加速替代人工”
脱下安全帽、防护眼镜、焊接面罩、防毒口罩,再脱下厚厚的防护服、绝缘胶鞋,焊接师傅王少华趁着焊接间隙休息。
身上的蓝色工作服已经湿透,豆大的汗珠正从额头上不断滑落。王少华告诉记者,无论寒暑,工作时都要穿专业防护服。如果不穿,电焊时蹦出来的火星子,能把身上的肉烧出窟窿来。
“焊接工作很累、很辛苦,坐在办公室的人是无法切身体会的。”永升机械工会主席汪霞说。
汪霞告诉记者,尽管焊接工每月平均工资超过5000元,但因为工作辛苦,一线员工流动率很高。现在,愿意从事焊接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尽管公司也采取网络招聘、现场招聘、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焊接人才,但总体收效不大。“订单忙时,公司领导层都要亲自上。工业机器人在替代人工、缓解用工不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未来,价格更便宜、性能更好的机器人将加速替代人工。”省经信委装备处处长沈忠林认为,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机器人造价将总体走低,性能也将得到提高。老机器人只能应对事先设定好的一些情况,新生代机器人能通过更新和更完善的传感器来应付更复杂、要求更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