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不断调整的当今社会,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也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必然选择。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智能制造仍需破解思维落后、数字化低、产能过剩、人才紧缺等多重难题,加快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
西门子被业界誉为最接近工业4.0的企业,多年来致力于智能制造的研发和应用。
日前,海尔集团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市的工业园举行扩建投产仪式。新厂投产后,工业园年产量将达到380万台,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印度本土用户的需求,还将出口至南亚、中东、非洲、澳洲、南美洲等地区。据悉,这也是中国家电业在印度投产的第一个工业园。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7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与展望高峰论坛上,西门子过程工业与驱动集团副总裁兼过程自动化部总经理姚峻表示,推动智能制造的两个基础性技术是计算机芯片计算速度和网络传输速度,中国目前已逐步拥有了这两项技术,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数字化”。他认为,“数字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工业软件和自动化结合;二是工业通讯;三是工业安全;四是工业服务。
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海尔也正在数字化的转型升级之路上快步前行。海尔集团首席信息官殷皓说,海尔如今聚焦在怎么样把传统制造业和用户美好的生活联结在一起,让用户真正对这个品牌产生黏性。“海尔目前应用的COSMOPlat是全球唯一一个用户参与交互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转的核心就是‘用户’,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等环节。”殷皓说。
就在这个月初,海尔向外界开放了其首家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COSMOPlat云平台,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实现了智能控制,能24小时实时监测产品的运转情况,并及时排除运行故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工和运维成本。同时,海尔中央空调还将大型工业设备与人工智能结合,不仅磁悬浮机组的操控实现了无人化,还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手机就可远程实时监控机组运行状态。
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则是中国一家互联网技术开发和服务公司,其CEO贺东东说,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平台化服务的关键在于平民化,即插即用,而从机器设备连接到大数据和云存储,再到最后应用出口,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都能提供端到端的服务。
智能制造仍需破解多重难题
业内人士指出,在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需予以警惕。
首先,智能制造思维有待提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认为,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门技术,对于不同的企业要分门别类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企制宜,推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对制造业多一点“敬畏之心”,坚持以产品质量为核心。
其次,企业数字化程度太低。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是研发能力不强。宁振波表示,智能制造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化制造,第二阶段是数字化和网络制造,第三阶段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而中国90%的企业还没有跨入数字化的大门。
第三,智能产业过剩已经显现。以机器人产业为例,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端核心产业,在尚未完成智能化的同时,低端化和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很多企业生产的机器人卖不出去,一方面价格高,另一方面实用性差,很多事干不了。宁振波说,人类所有的工作里面,机器人能够取代的其实很少,不能对机器人太迷信,否则就会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陷阱。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表示,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一个由机器向人进化的重大转折点,这个变化是多种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但现在的机器人既没有感知系统,又没有灵巧的操作系统。”
更重要的是,技术天花板和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表示,人是创新的主体,但现在人工智能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很多企业为研发工程师开出了30万至70万的年薪,但依然招不到合适的人。
多措并举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为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专家认为,中国应多举措推动人工智能融入实体经济,加快产业升级。
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汉堡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张建伟说,欧洲对制造业非常重视,德国4.0的提法和弗朗霍夫体制值得中国参考学习,希望中国能利用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大量工程师队伍,通过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层面与先进国家对接,寻找创新性突破。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表示,中德两国早在2014年11月便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建议今后继续加强中德之间的合作,围绕智能制造、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机器人、工业软件等领域,在技术、标准、人才、园区等多层次展开合作,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发展浪潮中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龚克说,产业智能化升级须分行业展开,如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家居。其中,智能制造要放在第一位,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设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和智能互联产品,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携程智能制造、网络诊断运维服务等新型智能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
安筱鹏则认为,应探索新型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等方式,吸引中外著名企业、研发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在高校设立分支机构,开设课程,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建议借鉴德国人才培养的经验,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渠道,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培养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等高级人才,为智能制造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