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隐私,在别人问你隐私问题的时候,你有权保持缄默。但多数情况是,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时人们便主动把信息交了出去,有种没得选的无奈,痛并快乐着。
隐私问题,一直都是被讨论的重点。近日,李彦宏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就个人信息利用问题发表的观点,就惹来一片争议。在大洋彼岸,Facebook也因为隐私摊上了大事,5000万用户信息遭泄露,全网爆发“删除脸书”运动。
关于人们对于隐私究竟持怎样的态度,是自愿选择还是被动接受这一问题又再次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对此,一方面有声音称,人们对于隐私保护的敏感意识弱,自愿选择导致了一系列隐私泄露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人们表示,很多情况下“隐私换便利”不是自愿,而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多数网友担心隐私泄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比如:使用外卖APP订餐,地址、电话必不可少。在选择便利的同时,这些个人信息就理所当然的交付了出去。
此外,还有朋友圈内层出不穷的“小测试”、一分钱团购等,都在无形中获得了用户信息,随时会涉及到隐私安全的问题。
对此,很多用户表示,其本意只是为了寻求便利、娱乐,不知道会存在信息被盗的风险,这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于隐私保护的敏感意识较弱。但同时,他们称,对于隐私泄露还是非常担心的。
不得不承认,庞大的数据支撑起了中国互联网的欣欣向荣,但同时也在威胁到用户的隐私安全。希望企业可以在给用户提供服务便利性的基础上,边合理开发数据、边切实保护好用户隐私。
用户陷入没得选的怪圈
当然,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还存在很多“被自愿”的信息泄露情况。比如有些软件,不得不开启相关权限。
还是以订餐APP为例,下载安装一款外卖APP,会弹出定位手机权限的请求,笔者选择“禁止”之后,页面一直显示“地址出错了”,手动在搜索栏搜索商家和商品名称,其结果都显示“附近没有搜索结果”。
然而,笔者将权限管理的“手机定位”设置为“允许”,再次打开这款APP,搜索就出现了相关结果,并可正常下单。
这些互联网产品看似尊重了用户的隐私权,但操作起来却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仔细阅读相关APP中“不得不”授权的权限,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功能。
正如某位网友真实的体验,“1、如果你不输入手机号,就用不了;2、输入手机号则表示同意注册协议;3、注册协议说明输入手机号则表示公司可以推送各种广告;4、从本公司泄漏出去的一切信息都不是本公司的有意行为。个别员工的作为本公司不予负责;5、本公司有权收录本公司有技术实力收录的一切信息。如果你反对,你可以选择不用。”
他认为,几乎所有产品都能够找到上述5条信息收录策略。表面上给了你选择,而这种选择权却加剧了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不对等。
在大数据时代,很多用户都是“被自愿”的选择了用隐私换便捷,总归是有些无奈的。如果这些现象不可避免,那就希望用户增强隐私的保护意识、企业在合理开发数据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用户隐私和权益、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