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模样,对他日后的影响十分大,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前不久,马伊琍在《朗读者》中,读了这段杨绛描述家人的文字。面对董卿,她谈起家庭、父母,满是温柔和感激。
马伊琍是上海弄堂长大的姑娘,父母都是职工,家境普通。小时候的马司令也常常为此苦恼,比如作业不会时根本没人教,甚至抱怨父母“你看人家爸爸妈妈都会,你就不会”。但是现在的马伊琍心态却大不同:“那时候曾经抱怨过的,现在,我觉得特别好。”
因为父母给了她的是更重要的东西:信任、三观、陪伴,以及竭尽所能支持她做想做的事情。
那时候,马伊琍喜欢参加艺术团的演出,爸爸就每天看报纸中缝,看到有招生的,就骑上自行车带她去考。考上之后,靠各种演出费,马伊琍也能自己交学费,给家里减轻开支。
高中的时候,马伊琍的父亲去办公室领学生手册,其他成绩都很优秀的她唯独在思想品德上得了一个差,父亲很纳闷,最后被老师告知女儿与多名男生早恋。
听到这个,一般的家长可能恼羞成怒了,可是马爸爸却很淡定的要求老师写下男生名字表示要了解真实情况,老师写了一个,马爸爸追问,“还有呢?不是说多个吗?”搞得老师很生气。最后马爸爸说,“我女儿我最了解她,我还是找校长说去吧”,就这样和老师不欢而散。
马伊琍知道后哭了,一是表示委屈,二是感激父亲信任。也因为这件事,她告诉自己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更自觉。
访谈中,马伊琍说父亲从没把她当成个柔柔弱弱的女孩子,他希望“你不能比男孩差”。
上大学以后,父亲常常提醒她出门要带钱,跟男孩吃饭也要自己买单。她因此养成了不占别人便宜的习惯。
马伊琍引用了一句台词来总结父亲教会她的这些:“与其让别人打伞,不如自己给自己打伞。” 你现在在她身上看到的这些干净利落、自信强大都离不开父亲的教导。
当年,文章出轨,正是马伊琍怀着小女儿的时候。她没有撒泼骂街,没有离婚泄愤,一句“且行且珍惜”至今仍在耳畔。马伊琍说,心爱的人走错了路,自己要拉他一把,现在,谁还能带走他,那就是本事了。
孩子还在哺乳期,马伊琍就出来拍戏。收工之后,马伊琍在车里,拉上帘子就给女儿挤奶。
这样的拼搏,才有今天气场全开的马伊琍。她的名片,不是谁的女儿,谁的妻子,而是马伊琍。
在第24届上海电视节上,马伊琍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感谢我的父母,教我从小做一个独立自信的上海女孩子。女人不要为取悦别人而活,希望你们为自己而活。”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但拼的并不仅仅是父亲的权力、地位、经济实力,更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武汉的9岁女孩黄田源和父亲黄仔洲,利用暑假18天的时间,从威海出发完成了骑车环渤海湾之旅。
在这18天里,黄田源完成了一次“蜕变”。
黄仔洲说,骑行归来后女儿的变化很大,不仅开始主动完成作业,做事也变得更有计划。
只是,能这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投入很多精力的父亲,太少太少。
现代家庭理论中,家庭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很大。
但是不管你告诉他们: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
还是告诉他们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父亲这个位置,依然是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