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讲,工业总线和以太网就像通讯网络和地铁、高速公路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实现物理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交互而构建起来的公共基础设施,它本身是一种共享服务。所不同的是,交通路网上运送的是人和物品,而通讯网络上传输的是数据信息。
使用公共网络背后的驱动力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能够用更为经济的手段在更多节点之间建立连接,承载更多的交互内容,帮助优化因节点数量、载荷容量的增加而带来的时间、空间和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成本投入。
为了能够向节点用户提供“包裹”递送服务,需要为网络系统中各个“职能部门”定义极为清晰的功能职责,并明确它们在“包裹”的交接和递送过程中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动作机制,也就是所谓的网络通讯协议组。
网络通讯协议一定是面向应用场景的。节点用户群的应用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通讯协议的内容构成;反过来,网络通讯协议的特征属性也基本上决定了其所适用的应用场合。而我们常说的工业总线与通用以太网协议之间的不同之处,也正是由于各自所服务的用户群体在应用需求上的巨大差异而造成的。
通用以太网需要解决的是数量众多且位置极为分散的节点之间连接和交互的问题。与公路运输体系类似,它从一开始就把端到端包裹递送的灵活性和易用性作为其系统运行机制的核心与重点之一。同时由于在通用以太网上传输的大部分都仅仅是用于展示、呈现或记录的数据信息,其并没有在协议机制中对“包裹”的送达时间做严格的约定。
尽管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随时能够进行数据交互,但信息抵达的时间却很可能因为潜在的“拥堵”风险而无法得到保证,所以说,有无时间敏感机制,是工业总线与通用以太网协议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