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代产业革命不可或缺的一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牵动着许多行业的未来。在经历了2018年的“遇冷”、2019年的“低迷”之后,2020年的机器人产业被业内人士寄予了厚望。但是,疫情的发生却改变了这一现状,新一轮洗牌即将开始。
企业如何发展才能活
面对新一轮来势汹汹的全新洗牌潮,机器人企业如何渡过?
通过对此轮洗牌的可能性结果预测,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给出建议: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人才、技术、资源供给、产能、订单客户等都是影响其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在单打独斗无法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情况下,不妨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对于大企业来说,可以选择独自应对危机。但最好是能加强与外资品牌的合作,适时带动国产化率的快速提升。因为当前外资企业所在的北上广等地复工较晚,又重在保证利润,是完全可以成为大企业恢复产能的重要依靠的。
当然,大企业在这时候的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和扩产等选择上,笔者建议摒弃最后一项。虽然非常时期企业极其希望扩大产能来恢复发展,但由于扩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此时还是应该收敛锋芒、养精蓄锐,将发展重点转移到技术和应用之上。
疫情带来的新洗牌虽然充满挑战,但对于存活下来的企业来说,也可能是一次新的机会。毕竟疫情之下的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其对于机器人行业的冲击更多是短期的,而更长期的则是带来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