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近年来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在整体核心技术方面仍处于落后地位,这就导致了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从一下方面入手:
1、避硬就软,强化服务和应用突破规模是出路工业机器人未来应用在汽车、电子制造、食品饮料、制药等不同领域,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其系统集成技术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加速产业化进程方面,要着重强化行业应用和客户服务,突破特殊工况下机器人工艺和系统集成技术。例如焊接、搬运、打磨、喷涂、装配机器人需要与周边工作站的工装夹具、传送装置、检测装置、操作对象等紧密结合,这就可发挥行业应用和客户服务等软实力优势,暂时避开关键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等硬件的不足,避硬就软,提升软实力优先带动产业规模增长,是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出路。
2、稳扎稳打,夯实技术基础降低成本是关键从目前国内机器人生产模式看,其单价如果不降低,产业化形成将面临困难。机器人共有4大组成部分,机器人本体成本占22%,伺服系统占24%,减速机占36%,控制器占12%,其他占6%,三大核心部件决定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我国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造成其成本过高、规模效应难以成型、产业化进程缓慢。因此,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技术层面需要坚持稳扎稳打的发展路线,通过夯实基础技术、突破核心技术、降低产品成本来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是机器人产业化战略的关键。
3、兼并重组,培育龙头扶持自主品牌是抓手受国家政策鼓励的影响,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数量迅速扩大,尤其是近两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机器人生产企业400余家,但以中小企业为主,具备行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仅数十家,尚没有年产销量突破1000台的企业。龙头企业缺失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一大问题,因此,要鼓励实施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快速培育龙头,扶持和发展具备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形成龙头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是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