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 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全过程

行业分类:业内资讯 发布时间:2024-04-07 11:33

“要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坚定高质量发展信心,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大规模设备更新。”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单忠德在2024赛迪论坛上表示。

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重要关口期。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规上工业增加值接近4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31.7%,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1-2月,我国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延续去年四季度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加快增长,制造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工业出口增速明显回升。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较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4%,制造业民间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1%。1-2月,我国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前两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连续三个月加快增长。

单忠德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等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弱项。

单忠德表示,要把建设制造强国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结合,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巩固传统产业的领先地位,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单忠德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要素正在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

“我们再次迎来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单忠德表示,要以技术、平台、企业、园区为抓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重大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支持国家高新区优化布局、功能提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更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智能制造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主攻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技术路线。

周济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制造是最重要的交汇点。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

“如今,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使能百模千态、赋能千行万业。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在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周济表示。

周济指出,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周济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正在深度融合,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是赋能技术,为主导;制造技术是本体技术,为主体;根本任务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包含了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和新一代智能制造三种基本范式。其中,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这是智能制造的最高范式,其本质上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周济表示。

周济表示,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贯穿于产品、生产、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基本环节,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云平台支持下,交融成为智能集成制造系统。

“从现在到2035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周济表示。

周济指出,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将分成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是数字化转型阶段,要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行动”。到2027年,规上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制造在全国工业企业基本普及;同时,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科研和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试点和示范取得显著成效。第二是智能化升级阶段,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重大行动”。到2035年,规上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在全国工业企业基本普及,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智能升级走在世界前列。

周济指出,2023-2027年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大行动。“数字化转型工程”主要着力点在于生产能力的数字化转型,同时,还要重点推进“装备数字化行动”,推进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推进行动”,推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形态的数字化转型。二是开展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攻关、试点和示范。今后五年,抓好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攻关、试点和示范,为2028-2035年“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重大行动”做好充分准备。三是筑牢工业互联网、工业人工智能等数字乃至智能基础设施关键底座。四是完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途径

当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传统和新兴制造业领域。同时,体系全也成就了我国在各产业链的完整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部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步伐偏慢,中国制造整体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认为,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牵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焕发新机”,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苗圩看来,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要素组合优化焕发新“要素红利”,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优质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推进生产工具创新升级。

苗圩指出,新型工业化加速生产工具升级换代,引领劳动资料效能提升。苗圩认为,应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方面发挥优势,而不是一味地追踪“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热点。同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苗圩表示,新型工业化持续开拓新生产场域,促进劳动对象范围拓展。新型工业化是对人类工业发展道路和工业能力边界的新探索。劳动对象在类型、数量和分布上出现了极大的拓展,激发新的生产力发展动能。

“新型工业化塑造新型产业大军,激发劳动者能力跃升。既需要深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也需要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主要从事知识性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应用型人才。”苗圩认为。

苗圩表示,新型工业化推动发展模式创新,驱动生产要素组合优化。新型生产要素创造社会价值,放大价值创造效应;挖掘数据等新要素的巨大价值,释放新的生产力发展潜力。

“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互联网大国,数据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我们要利用好优势,通过挖掘数据等新要素的巨大价值,释放新的生产力发展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发展空间。”苗圩说。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苗圩表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快形成非对称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平台建设,打通实验室产品到工厂产品转化的梗阻;进一步提升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还要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向传统产业转型要效益,进一步释放经济存量中蕴藏的动能潜力。

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生产范式的变革是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路径。在智能化发展方向上,要以通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红利,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在绿色化发展方向上,要以绿色制造实现生产节能清洁低碳,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融合化发展方向上,要以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供需两端精准深度匹配,提升产品服务价值。

加速产业人才机制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培育建设服务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体系。一方面,要加大产业高素质人才招引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生产线、智慧工厂、定制化生产的产业工人和相应的软硬件人才。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增强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