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收益率高达8.35%的一年期理财产品你敢买吗?在“十一”前,一年期理财产品年预期收益率冲顶6%之后,近日渤海银行发行的号称预期收益率达到8.35%的产品又刷新了一年期产品的收益纪录。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如今已成为众矢之的:IMF和惠誉国际评级的报告直指其风险性,渣打经济学家也在报告中提及超高收益产品风险暗藏,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则撰文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个庞氏骗局。”而在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理财产品高收益背后的资产池模式亟待转型。
一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竟≥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专家:收益太高,说明可能投向于风险较高的信贷资产
降息周期下,理财产品高收益盛况已是明日黄花。
“高价值的资产配置很难找,因此,今年理财产品的规模和收益都不可能跟去年相比。”一位股份制银行零售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普益财富的报告显示,除了短期理财产品由于9月末票据和同业存款利率上升而有所反弹之外,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已经大幅下滑,从8月的6.14%跌落到9月份的5.13%,延续了近两个月的下滑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预期收益达到6%的一年期理财产品就不仅少见,而且还“可疑”。据报道,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在最近一份研究报告中说,在“十一”国庆长假放假前发现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北京分支机构正在销售一款收益率为6%的一年期理财产品。鉴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银行同业拆息约为3.0%-3.5%,这表明:其一,这款理财产品在制定收益率时非常大胆;其二,这款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非常激进,很可能向房地产和其他陷入困境的行业提供贷款。
“各家银行可投的基础资产都大同小异,因此获得的收益率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上述负责人表示,“大多数是通过信贷资产来调节收益,如果收益太高的话,有可能就是风险较高的信贷资产,或者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者是房地产企业等。”上述负责人表示。
记者经过查询,发现两款在节前发布的号称年化收益率6%的产品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其中,渤海银行的“高收益”则更像是一个“文字游戏”,6%的预期收益在剔除0.1%的托管费以及1.2%的手续费之后,投资者拿到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仅为4.7%,在上述普益财富所统计的行业平均收益率之下。同样的操作也发生在渤海银行刚刚发行的另一款“2012年渤盛50号理财产品”上,这个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更加噱头十足,尽管产品的年预期收益率为8.35%,但对于单笔认购金额在50万元(不含)以下的客户,扣除年托管费0.1%和手续费2.95%(年),分配给投资人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约为5.3%——相对于多数银行0.05%的托管费,以及1%以下的各种手续费,2.95%的手续费可谓高的离谱。
“虚高”理财产品被疑存“庞氏骗局”风险
证券分析师称:目前理财产品资产池风险都不大
“虚高”的泡沫一戳即破,但在很多人看来,理财产品高收益背后还存在更大的泡沫。
肖钢近日就撰文指出,通过把信托贷款打包进入理财产品,中资银行给投资者提供了高于传统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但是当前理财产品质量和透明度却让人担忧——尤其是在产品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惠誉发布的新闻稿指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产品规模约为10.4万亿元,占存款总量的11.5%;目前尚无官方数据显示其中有多大规模与影子银行有关,但是对于其中可能的风险,IMF和惠誉国际评级也都发出警示。
而在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风险下,理财产品资产池的期限错配,以新偿旧等问题被肖钢指责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庞氏骗局”,并表示“当投资者失去信心,减少购买或者是退出理财产品时,‘击鼓传花’的游戏就结束了。”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被担忧的资产池模式风险有夸大之嫌。“理财产品的资产池里会配置很多票据、同业存款等流动性很高的资产,会不断产生收益和现金流,不是简单靠期限错配,融短放长,靠杠杆融资满足资金赎回。”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张旭阳表示,“收益较高的中长期资产是为了调节资产池的收益率,而且都是要向银监会对资产投向、投资比例,以及期限等信息充分披露的。”
上述负责人也表示银行打包进资产池的信贷资产都是非常优质的。“把信贷资产从银行表内腾挪到表外,等于绕开了存贷比等的约束,使银行在既有的资本金和管理能力之下,管理的资产范围扩大,这对银行来说的确是潜在的风险;而且即便出现信用风险,银行也不会让这些风险转嫁到投资者身上。”
“除非是出现‘极端情况’,就是银行的资产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但他同时表示,大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都比较强,大面积的坏账不太可能出现。“这其中的风险主要是存在于两方面:一种是流动性风险,一种是银行的信用风险,”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表示,“但目前来看,这两方面的风险都不大。”
为避免购买者受二级市场波动影响
资产池理财模式逐渐成中资行理财主流运作模式
自从2010年信贷类理财模式淡出后,资产池理财模式逐渐成为中资行理财业务的主流运作模式。此种模式通过滚动发行中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以动态管理模式选择多项资产配置,使理财资金募集和投放达到平衡,博取收益。其逻辑在于:可规避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因为哪怕99%投向信贷类资产也属于组合产品,不被统计入表内。
银信合作一直让银行理财产品如履薄冰,尽管2010年的时候被监管部门叫停,但一直潜滋暗长。
对于银行来讲,银信合作难以割舍的原因就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述银行负责人无奈地表示,“目前银行做投资组合的资产工具是有限的,如果避免客户完全暴露在二级市场的波动中,固定收益的资产配置必须占到一定的比例,但目前此类产品在市场中只占到50%,因此银信在理财产品调节配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招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也曾表示,关键是创造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一个市场环境,如果简单堵住,理财产品可能会从银信到银证合作,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要完全进行风险披露,其次要引入第三方,对信贷资产做出完全客观、市场化的评级,让投资者不仅是从预期收益率上进行比较,也要完全理解自己所承担的风险。”上述负责人认为重要的问题在于资产池模式的完善。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中指出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揽存的动机有所减弱,2012年,资产池类理财产品将向现代资产管理模式下的资产组合类理财产品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