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智造 > 农业 > 林业及园林业副产品 > 木炭 >
竹炭居室空气净化 竹炭包 卡通炭包 竹炭厂家 橱柜炭包 40g*2
竹炭居室空气净化 竹炭包 卡通炭包 竹炭厂家 橱柜炭包 40g*2
竹炭居室空气净化 竹炭包 卡通炭包 竹炭厂家 橱柜炭包 40g*2
竹炭居室空气净化 竹炭包 卡通炭包 竹炭厂家 橱柜炭包 40g*2
竹炭居室空气净化 竹炭包 卡通炭包 竹炭厂家 橱柜炭包 40g*2
销售热线:

竹炭居室空气净化 竹炭包 卡通炭包 竹炭厂家 橱柜炭包 40g*2

address  浙江 衢州市
单 价: 3.20元/件 
起 订: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3-07-31
即时询单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产品详细说明 收藏此产品
新奇创意项目:不报名 水分:0(%) 规格:40*2(mm)
种类:竹炭 固定炭含量:95%以上 产地:衢州

【品竹说炭】 

 在中国,炭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使用炭,那更是与生俱来的。大概从雷电点燃原始森林使自然形成的木炭横空出世那一刻起,我们的先民们便开始想用炭带给人们的种种环保和健康的生活。相传,很久以前许多隐居深山的道家就是借助于炭成仙得道。他们或者利用由山火所造成的木炭或者自己取火烧炭,总之久饮炭下流出的山泉、久食炭缝中生长出来的谷物与野菜,又把修炼的岩洞下铺上木炭在上面居住。如此,他们获得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一双双原本有些昏花的眼睛却又变得炯炯有神,甚至能分辨出远山枫树那一片片的红叶。他们终日论剑谈道,探讨长生不老之术,总能活得百岁以上。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在碳材料的使用上创造了世界奇迹。马王堆木炭的应用就是中国古代使用木炭杰作之一。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知道炭的防腐作用。在1972年 3月,湖南长沙东郊,中国考古学家发掘了马王堆一号汉古墓时,墓葬两千多年的软侯夫人的肌肤状态仍如同刚刚死去。考古学家究其原因,是因为墓葬当时人们在棺木中安放了万斤木炭。正是用于这些木炭,软侯夫人的尸体外形完整,全身柔软光滑,皮肤呈淡黄色状,肌肉和皮肤有弹性,各关节可自由弯曲。无独有偶,在日本的古墓中也发现了使用炭保存遗体的办法,那些遗骨和木乃伊的状态十分理想。虽然津轻承公的完整的木乃伊状态只有死后一千年的历史,但也证实了酷爱研究科技的日本人在墓中放置了大量木炭的成效。日本在世界上属于湿度较高的气候,埋在高湿度土壤中的尸体竟然能够保持完整的木乃伊状态,是十分惊人的事实。这也是因为炭的吸湿作用抑制了湿气,防止细菌生长所致。  
        1、炭应用开建筑装璜上:将竹炭放置在楼房底层或地板下,具有防潮、防霉、防虫、改善环境的功效。由于竹炭具有自动调湿功能,且功效持久不变,故其远优于我国目前普遍在楼房下放置生石灰的方法。竹炭粉用于建筑涂料加工生产,前景非常广阔。 

   2、炭应用于环境保护上:竹炭是良好的净水处理剂,将竹炭置于水中,能处理水中残留的有害化学物质和水中的臭气,用竹炭颗粒治理河道、污水,特别是城市污水的治理,不但能净化水质,还能除去臭味,美化环境,效果特别显著。 

 3、竹炭应用于医药卫生上:竹炭中含有乙酸、乙醚、酒精等成份,对皮肤的过敏、气喘、脚气有消毒杀菌作用。长期使用竹炭牙膏、香皂、洗面奶、美容霜和竹炭浴,能促进皮肤角质软化,使皮肤增白清爽,光滑柔润,起到护理皮肤的作用。且对皮肤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4、竹炭应用于净化空气上:利用毛竹各部位烧制的竹炭,制做成调湿炭、工艺美术品,如竹根炭、竹筒炭、炭酒杯、炭花篮等,用竹炭粉压模制作各种壁挂饰品,如弥勒像、观音像等,既具观赏性,又具有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还可防止空调病的发生。 

  5、竹炭应用于日常生活上:可根据竹炭的特性制作生活用品、床上用品,以及冰箱除味保鲜、衣柜防霉除湿的专用炭包,用竹炭片与大米一起蒸煮,可吸除异味、异质和大米所含的农药残留物。在饮用水中放入竹炭,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后可直接饮用。用竹炭布制作鞋垫、服装内衬、乳罩,可消除异味,抗菌吸湿。用炭布装裱字画、照片收藏等物品,可起到防霉、除湿作用,长期保存不褪色,不霉变。 

产品功能: 

1.竹炭产生的远红外线波长最适合人体吸收,它能促进胸部、腰部血液循环,消除人们一天工作产生的紧张情绪,使疲劳得以恢复。 

2.炭中产生的负离子具有穿透能力,能释放天然的香气,起到安睡、宁神作用。 

3.竹炭本身能有效阻隔电磁波,在人们看电视的时候能防御电视机所产生的辐射。










  
 

免责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立即删除内容。

相关评价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   联系TA            进入集群
  • 联系人: 吴泉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