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鉴赏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鉴赏

春秋(前770-前476年)乃是我国奴隶杜会的瓦解时期,同时也是殷周铜器的转变期。由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崛起、周天子名存实亡,杜会动荡不安。反映在青铜器上,则王室之器减少,诸侯之器增多。

战国(前475一前221年)是我国封建杜会初步确立期。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变化和新工艺的产生反映了封建制初步确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一个侧面。青铜礼乐器迅速衰落,日常用的服饰器,如:带钩、铜镜普遍发展起来。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无厌贪欲,器类加速制造,不免粗糙。器壁越来越薄,花纹繁缛纤细,目力已很难分辨。铭文字小而细。

可见,殷商青铜器神彩已逝,发展已近尾声。但这时科学的冶铸水平却达到了新高度:较成熟地采用失蜡法,达到了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另外还发明了叠铸法,焊梳、鎏金刻纹工艺,从而为铁器的大发展准备了技术条件。


 
图片报道
更多..春秋时期青铜器
  • 此鼎为迄今所见楚式鼎中之冠,是研究春秋楚国的历史和铜器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 秦公簋形体有盖,圈形把手。腹部有兽首双耳,器及盖均饰细小虺螭纹,刻划精细。盖器同铭,盖五十四字,器五十一字,字体与石鼓文相近。
  • 鸟尊容酒器羽翼细密华丽,刻镂精工,表现出娴熟技艺,与今收藏在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的马作弄鸟尊同是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高度的美学价值的作品。
  • 栾书缶盛酒器盖内另有铭文八字,字迹工整,为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错金铭文青铜器,是春秋中期青铜艺术珍品。
  • 青铜器国之瑰宝莲鹤方壶壶体饰纠结的夔龙纹,腹部饰一对昂首、垂尾的鸟。器颈饰浮雕细镂孔二龙耳,四角各铸一似龙形的怪状。
  • 从铭文得知,器主为一代名王吴国国君夫差,因此此器就更具有历史价值。1955年安徽省铸寿县蔡侯墓内,也出土了另一件吴王夫差鉴。
  • 此盘形制构思巧妙,编制纹饰工整,铸造工艺高超,具有浓厚的吴越地域风格,是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珍品。
  • 钲至舞部有透雕蟠螭纹稜背,沿伸向上成透雕蟠虺纹钮,再上是环形悬。钲部饰蝉纹和顾首蟠虺纹。鼓部有铭文二十六行一百三十五字。
  • 钮为食兽蟠曲的飞龙构成,舞、篆、鼓等部均饰变形龙纹。纹饰缜密规矩。钲部及铣两侧有铭文十八行一百七十四字,是齐(素命)为子仲姜所作之器。
  • 禁两侧长边各攀附二虎。虎作吐吞状,攀附在禁面,禁面的虎与器足的虎上下相应,错落有致,造型富于想象力,装饰繁缛而精密,是极其罕见的珍品。
更多..战国时期青铜器
  • 舟节、车节原为每组五枚,每组合陇成有竹节的竹筒形。节上有错金铭文,从铭文可知,此组节为战国时代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发给亲族鄂君啟的节,为通行证。
  • 鹤昂首扬喙,上翘鹿角,两翅扬起,作欲飞状。鹤的首、颈和角均饰错金云纹,腹背饰羽纹,方座上饰蟠螭纹。鹤首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证实是曾国君主曾侯乙的生前爱物。
  • 镶嵌鸟纹双翼兽陈设器全身饰云纹,口、眼、鼻、耳、羽等均用银钩勒。两肋生翼,翼饰长羽纹,背部有鸟纹。
  • 此虎形器座造型生动写实,构思巧妙,铸造工艺高超,将老虎的凶猛与幼鹿的柔弱,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战国写实造型艺术中的杰作。
  • 编钟出土时,在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此套编钟音乐性能良好,音域宽广,音调准确,音色优美,能演奏出古今中外的乐曲。
  • 此套编钟共计十四件,属钮钟形式,大小依次递减。每件钟两面各十八个圆乳状枚。篆带饰浪花纹,舞部饰云雷纹,钮饰三角云纹,钮部、鼓部饰蟠云虺纹。
  • 座上站立两个上身赤裸,下围短裙,手捧食物向上作抛食状的家奴。树上群猴戏耍,蟠龙攀附,场面清新而活跃,宛如一幅美丽自然的图画。
  • 作穿袍男子执灯形,男子立于兽面纹方座上,人面系银质,双目嵌黑宝石,粗眉高鼻,作微笑状,左右手各握一蛇,右手的蛇托住一高柱灯盘,左手的蛇与上下灯相连。
  • 盖上有四环钮,腹部有四环耳,圈足的两边共有三个标眼。方尊置于鉴内时三个标眼刚好套入鉴底相应部位的三个弯钩内,其中一个弯钩装有倒钩,方尊缶安好后,倒钩自动掉下卡住圈足,使尊缶固定在鉴底不能移动,设计颇具匠心。
  • 商鞅方升,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变法时造。此其实研究秦国量制极为重要的资料。
更多..秦朝时期青铜器
  • ​栏板和伞均彩绘有几何形圆案,辖和衡的盖帽等部件多位银质。车内站立一驭官俑,传长袖,戴鹘帽,腰佩剑,双手执辔,全神贯注,一丝不苟。车前系驾的为一乘马(四匹),饰金银质络头,轭驾在两服马的颈上,两骖马颈上套项圈等物。
  • 盖内侧以及前室的前、后、右栏板上都饰有彩绘纹饰。车为单辕二轮,两轴端均套有银质的轊和银质车辖。车驾四马由御官驾驭。
更多..西汉时期青铜器
  • 从同坑出土的马具、车饰分析,此为驾车辕马。此马制作考究,富贵华丽,身体比例适中,气势非凡,充分表现了大汉帝国的皇家气派。
  • 熏炉流行于汉晋,有竹节形熏炉、短柄龙座熏炉、博山炉等。博山炉多呈半球形,上有镂空的山峦形盖,上饰羽人、走兽等,象徽海上仙山博山,故得此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