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子黄了,农民开镰了,2014,又是一年高考时。很多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十年磨一剑,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奋笔疾书进行着人生第一次较为重要的冲刺。同学们高考,有家长陪考,更有很多人在默默护考。耐心细心、帮助孩子们缓解高考前紧张的心理咨询师;仔细查看每条道路,保证高考通道通畅的交警;随时待命,爱心送考的出租车司机……高考的滋味到底是怎样的呢?相信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有各自的解读。虽然苦辣酸甜不同,但一定是青春不可或缺的记忆。只想告诉大家:高考是人生的一次洗礼,尽力就好!
励志故事:高考不可怕
交通、安保……虽然今天社会各方面对高考严阵以待,但并不意味着高考很可怕。下面整理了两个故事,也希望给考生们些许启示。
18岁那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当年在报考志愿表上坚定地填写:北京大学。但现实很残酷。第一年马云数学只得了1分,第二年也只得了19分。“你能及格,我的姓倒着写”。马云被自己的老师狠狠刺激了下。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背了10个基本数学公式,考试时就一个一个地往公式里套。第三次高考,马云数学得了79分,终于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
“每个人只要不放弃,终归可以成功。考一两分的还考取了大学,这足以证明坚持终会成功。”三次参加高考屡败屡战,但这早已成为马云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东方的俞敏洪的高考经历也很波折。第一年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第二年55分。第三年俞敏洪拼命复习,到考试时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据说,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最终俞敏洪英语考了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高考并不是奋斗的终点,人生是一场无穷无尽的马拉松。”
淡定对待:“高考”已常态化
事实上,今天的高考已近乎“常态化”。因为,目前我国上海一年其实有四次高考,即春考、高职高专自主招生、“三校生”高考、秋考。只是社会上最关注的是6月份秋考。再加上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严格意义来说,想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一件难事。
条条道路通罗马。高考并不是人生路上唯一的机会。它应该是青春的一笔财富。作为已刚毕业几年,已走上工作岗位的记者编辑们,又有何经验之谈和祝福之语?
留学归来一年多,对于网媒编辑王文娟来说,对那个足以“改变命运”的高考其实开始慢慢淡忘。在她看来考试后,扔下的书本的放纵只是对青春的一种纪念。高考之后,才慢慢意识到人生除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还有很多改变自己、改变生活的方式。
而另一位工作几年的记者邬迪,当年对历年录取分数分析后,针对自己情况将报考重点从一类重本转移到二类本科。事实证明,决定非但没有耽误自己,反而无比正确,最终如愿以偿。“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可以让你少走不少弯路。”对参加2014年高考的考试生,他最想说的就是“放松心态,轻松备考。无论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加油!”
正如一个记者文章写到:高考是人生的必经站台,列车上的考生退无可退,因为终将抵达,所以奋不顾身。高考只是一次自我实现和捍卫梦想的机会。未来路还很漫长、很精彩,更需要带着曾经那颗年轻努力奋斗的决心,勇敢前行。
更多..高考&新闻
|
更多..高考&各地
|
更多..高考&志愿
|
更多..高考&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