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步步实施,我国自动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未来中国必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大国,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增长。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有接近90%的伺服电机是从国外进口的。而本土生产的伺服电机,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基本没有成熟的伺服电机。
伺服电机,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部件,主要安装在机器人的“关节”处。机器人的运行离不开伺服电机系统,而且工业机器人的关节越多,机器人的操作柔性和精准度越高,使用的伺服电机也就越多。
机器人的“关节”是很重要的存在,因此对伺服电机系统的要求就很严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伺服电机的体积小、质量小、轴向尺寸短,从而配合机器人的整体体型;
2.控制性能的可变性,当控制信号发生变化时,伺服电机的转速也能够发生连续变化,而且调速范围宽;
3.快速响应性,伺服电机系统的灵敏性越高,相应的性能也就越好;
4.能够经受住苛刻的运行条件,并进行频繁的正反向和加减速运行。
而我国国产的机器人之所以发展困难,是因为国产伺服电机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国产的伺服电机普遍较长,外观粗糙,整体不精细,这在一些高档的设备上根本无法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型的机器人来说,安装空间非常狭小,这对伺服电机的长度要求很严格,因此伺服电机在这方面需要改进。
伺服电机的另一个核心技术——高精度的编码器,也严重依赖进口,没有实现国产化,这是制约我国伺服电机系统发展的很大因素,这个核心技术亟需进行发展升级。
由上文可见,中国工业机器人想要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实现国产伺服电机的转型升级。